怀来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璀璨双子星的陨落 [复制链接]

1#

公元前年,28岁的汉武帝决定再次主动大规模攻击匈奴。

这一次他没有设主帅,而是由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分别领1万骑兵,各自去作战。

其中卫青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公孙敖出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李广出雁门,战线有数千里之长。

从这里也说明汉武帝虽想用新人新战法,但心中仍然没有底。

这四支队伍既有宿战名将李广,也有经过多次战役的公孙贺,卫青、公孙敖则是首次单独领兵出战。

不用说其他的战役,就说此战,那些贬低卫青,褒赞李广的人就可以闭口了。

四支大*,结果李广、公孙敖两路大败而归,公孙贺一路则出了长城转了一圈就无功而还了。

卫青呢?完全按照汉武帝的战略指示,长途奔袭,深入险境,直捣匈奴圣地龙城,俘虏人,凯旋而归。

汉武帝大喜,封卫青为关内侯。

这种封赏并不为过。要知道,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这为大汉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世文人将卫青这一功绩按到李广身上,称李广是飞将*,也是醉了。

无疑,李广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但卫青的功绩在于主动进攻,并视对手腹地如无人之境。

单独率兵奔袭这么长的,除了后来的霍去病,也只有卫青了。

而且卫青是第一个,振奋国民*心是当然的。

而这一次,同样是汉武帝倾心培养的公孙敖却阵亡七千名骑兵,大败而归,被判死罪,通过缴纳赎金买下一条命。

公元前年,他又单独有过领兵机会,结果却在沙漠迷路了。直至归到卫青帐下,才终于封侯。

李广更惨了,是被匈奴俘虏后,找机会逃回来的,若不是大单于下令捉活的,或者汉朝没有缴纳赎金买命的制度,李广也是死翘翘了。

总之,经此一战,卫青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汉武帝对自己的战略部署有了极大的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的霍去病12岁,日夜陪伴在汉武帝身边推演兵法,舅舅卫青的“闪电战”几年后将在他手里更加发扬光大。

卫青一战成名,卫家亦由此开始飞*腾达,卫青先被封为关内侯,继而升为长平侯。之后不久,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被封为皇后。

接下来的几年,是卫青大展身手的几年,也算是他最为风光的几年,但他从没得意忘形。

公元前年秋,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雁门,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公元前年,卫青再自云中出兵,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

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绕到匈奴*的后方,活捉敌兵数千,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公元前年,又是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

这里有一处关于卫青“圆滑”的历史“罪证”记载:苏建部骑兵意外遭遇大单于主力,前将*赵信临阵倒戈,苦战一天苏建只身逃回。

对于是否杀苏建以立*威的问题。*部两方有很大分歧。

卫青是这样处理的:他说,我能当主帅,是皇帝赐予的,不患无威,虽有权力,但不敢擅专,还是把这事交给天子定夺吧。

于是用囚车押回苏建。汉代有以钱赎命的法律,卫青当场不杀,就相当于饶了苏建,同时又尊重了汉武帝的最高裁决权。

就这样,卫青落下“圆滑”的话柄,却救了一员大将——苏建通过花钱赎命活下来,后来又多立战功,重新封侯。

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儿子:苏武,以后我们会详聊。

功劳大,又不擅权,汉武帝真是大喜过望,派特使捧着印信,到*中拜卫青为大将*,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首脑,位在丞相之上。

不要说卫青的战功是侥幸。

就连对卫青人品颇有指摘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卫青是很有能力的。

他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就提到,跟过卫青的部将,包括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和出使过长安的谒者都说:“大将*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所用”,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的游侠雷被也曾主动请求想跟随卫青打匈奴。

可见卫青身为大将*,的确是不患无威。

但是,卫青的好日子确实已经到头,公元前年注定成为他人生巅峰的分界线。

从此,虽然卫青愈发小心,但汉武帝却已对他有了戒心——虽然他相信卫青绝对忠诚于他。但卫家人呢?

汉武帝要放出另一位猛将了,那就是霍去病。

请记住是公元前年,卫青被封大将*的第二年。

这一年,卫青两次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但封赏有限,倒是第一出征的霍去病被封为冠*侯,风头直盖舅舅卫青。

是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任由其亲自挑选出名轻勇骑,随舅舅卫青击匈奴于漠南。

但是,到了战场,霍去病即带领他的名骑士脱离主力,一路向匈奴深处疾驰而去。

在霍去病的带领下,这一支“特种兵”小分队犹如闪电,到了匈奴阵营一顿乱砍乱杀,竟斩获人,其中包括相国、单于的叔父罗姑比等大人物。

冠*侯,*锋之冠也。作为舅舅,卫青当然是高兴的。

但是,汉武帝如此褒奖,却已向外界昭告,取代卫青的人出现了。

在这里说说两人作为将帅的为人与战法。

先说卫青,最明显的是“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将入相,谦和仁让,气度宽广”。

卫青出击匈奴七次,战功之大,有汉以来,从未曾见。

但却从不居功自傲,坚持给有功部下请赏;部下获罪,也不敢专断,让皇帝定夺。

同时,他常身先士卒,安营扎寨,井凿通,士兵都喝上了水后,他才肯喝。

*队出征归来,士兵渡河已毕,他才过河。

皇太后赏给的钱财丝帛,他都转赐手下的*官。

霍去病则极为任性,从不管部下生活的如何,他只负责带领他们打胜仗,然后拜将封侯。

据记载,霍去病在塞外作战时,士兵缺粮,有些人饿得几乎站不起来,但霍去病却吃得饱饱的,在地上画定球场,和亲兵们蹴鞠玩。

士兵缺粮,并不是后勤补给不足,而是他从一开始就将之抛弃了。

他认为这不利于提高行*速度,更主要的是他的战法思想,他认为就要像匈奴那样,打到哪儿就吃哪。

即便是十多万的大部队,霍去病也不想考虑物资的问题——漠北之战,汉武帝将最好的物资都配给了霍去病,而他却将之抛弃,所以后来造成的伤亡,居然很多是饿死的——

这也是霍去病部常胜的最大绝招吧:要么战败身死,要么立功扬名。他将前辈项羽、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精髓用到了极致。

像汉*中经常出现的因为迷路错失战机,无功而返的情况,是绝不允许出现的,因为这样回不到驻地,就饿死了。

用武侠的语言,霍去病用兵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故后世对其战法赞不绝口,却又无人能学得来。

因为韩信用兵,还有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的说法。但霍去病用兵,虽每战必胜,但却难用言语描绘。

汉武帝曾对霍去病说:“做一个将*应该学习古代兵法。”劝他学习孙子和吴起的用兵策略。

霍去病却不以为然地说:“作战只在随时的谋略考虑,不应该受古代兵法的约束。”就是不学过去的兵法。

只能说,霍去病真是天生的战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