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9日,已花甲之年的郑和,再次率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六年(年),郑和一共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今非洲的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那么,他为何要七下西洋呢?最后他回来了吗?
01郑和,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字三保,回族,云南人。洪武年间净身入宫,在燕王藩邸供职,后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升为太监,赐姓郑。北京十三陵的明长陵祾恩殿内挂有他的画像。
航海家郑和的雕像郑和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他曾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亚、非各国,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第一、二、三次航海线路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年回国,当年郑和再次率船队下西洋。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下西洋。
第四、五、六次航海线路永乐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郑和第四、五、六次率船队下西洋。
第七次航海线路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过东南亚、中亚、西亚及东非、中非海岸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即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郑和船队郑和的船队共有各类人员余人,除水手和官兵外,还有医生、翻译等。船队拥有62艘大海船,这等规模的船队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公元年哥伦布首次远航时只有90名水手和3艘船,其中最大的船只长仅85英尺。
郑和宝船模型船队中的每只海船长44丈,宽18丈,因为随船携带有大量金银,故又称宝船。
郑和船队郑和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东南沿海,一路浩浩荡荡,扬帆南下。每到一地,郑和都宣谕明朝皇帝诏书,赏赐各部酋长,如遇反抗则以武力威慑。船队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航程之远、范围之广、时间之久,都是世界罕见的,这也给中国带来了世界声誉,给东西方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
02关于七下西洋
擒获陈祖义。位于苏门答腊半岛的旧港酋长陈祖义,长期剽抢国王商旅,阻扰南海至印度洋的海道。郑和年第一次下西洋时,派人招谕,陈祖义假装投降,却暗中袭击船队。于是,郑和出兵,一举将他擒获,海道从此畅通。永乐五年(),郑和回国,各国纷纷派使者随船朝见明成祖,郑和将俘获的海盗陈祖义献于朝廷。也有一说,是因为传言建文帝朱允炆与陈祖义在一起,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直捣海盗窝。
剿灭陈祖义的浮雕威震东南亚。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径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被国王亚烈苦奈儿诱骗到岸上,亚烈苦奈儿乘机发兵抢劫船队。郑和侦知对方军队倾巢出动,国中兵力空虚,便率随从余人,出其不意地攻破王城,俘虏了国王、王后及百官。出动的军队闻讯返回救援,又被郑和打败。后来,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国王等,将他们释放回国。东南亚各国震恐之下纷纷称臣纳贡。
温文尔雅的郑和智擒亚烈苦奈儿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七次下西洋,除显示天朝国威外,还用随船携带的瓷器、丝绸、茶叶、货币交换各国的土特产,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每次船队出使归来,都带回大量西洋土产、象牙、香料、宝石乃至各种珍禽异兽等。如带回“马哈鲁”(长颈鹿)、“化佃求”(斑马)、“千里鸵鸡”(鸵鸟)等珍奇动物。
南京净觉寺藏画《郑和归还》《郑和航海图》。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郑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在完成出使任务的同时,还完成《郑和航海图》等著作,这是我国15世纪初对世界海洋地理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这些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广为流传,成为研究航海史以及“西洋”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航海图局部三宝古迹。郑和的业绩和贡献,使中外人士铭记于心。至今,在他当年经过的地方和船舶停泊过的港口,都有遗迹保存。在国内,有南京的龙湾、天妃宫、静海寺,有太仓的刘家港,有泉州的行香碑记等;在国外,尤其是在南洋诸岛,至今还保留着以“三宝”命名的名胜古迹,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井,印尼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庙、三宝塔等。
印尼三宝垄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已年老体衰,约在宣德十年()病卒于南京。也有的说他是宣德八年()在归国途中去世的。
03为何七下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说法。本人更信服《明史》中的说法,并认为寻找建文帝是主因。为何这么说呢?
嫡长子继承制。古代封建王朝大都信奉嫡长子继承制。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皇太子朱标病故已有六年,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皇太孙朱允坟继承帝位,年号建文。事实上,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四子朱棣能力最强,最适合继承大统。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逆天篡位。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受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他拥兵十万,又受命节制边塞各路兵马,是权势最大的一个藩王。有个善相面的人曾对燕王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是太平天子的面相。”于是,一方面因为建文帝的削藩,另一方面由于这个相士的话,年,朱棣起兵南下。为了师出有名,朱棣引《祖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道,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他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军”,迅速攻占了居庸关、怀来、密云、遵化等地。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后,年,朱棣从侄儿朱允炆那儿夺得皇位。
明成祖朱棣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棣打进皇宫后,立即查问建文帝的下落,太监们都说建文帝与后妃们已自焚宫中,还拾出几具焦烂不堪、难辨男女的尸体。于是不久,建文帝出家为僧的传闻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建文帝听说叔父朱棣打进南京城后,一把火点燃了皇宫,并立即从宫中的地道逃出京城,削发为僧。后来,一直云游于滇、黔、巴、蜀间。据说,建文帝在云南时,还曾在墙壁上题诗,以怀念早年的宫廷生活,其中有两联写道:“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也有一说,是逃亡海外去了。
建文帝朱允炆生性多疑的朱棣。朱棣对建文帝之死也有点怀疑,又听传说中描绘得有鼻子有眼,使他对建文帝的下落更不放心。为了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以求仙为名,秘密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他也担心建文帝逃亡海外,便决定派遣一支人马出使海外,这项任务很特别,他考虑再三,选中了自己的心腹宦官郑和,密查建文帝的下落,但始终也没有下落。郑和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他跟随明成祖朱棣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深得朱棣信任。
郑和下西洋建文帝的下落,已成为明史上一个难解的谜。温文儒雅的郑和是否回到南京也是一个谜。
长按点赞,有我陪伴!明天继续一起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