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农村城镇化:不是把农民都赶到城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
媒体报道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日召开。对于城镇化等热点话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中国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农村城镇化不是让农民都到城市,农业的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是真正的制度红利和要素红利。“因为这是提高农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不要农业。”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报告,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
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中国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现在提出城镇化的概念,很多人理解是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或者把农民都赶到城市来。”这与城镇化的整个定位和发展思路稍微有点偏了。
“城镇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实际上就是重新释放要素红利,是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向生产要素要效益,”她认为,“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立足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把城镇化的概念从城市的角度理解成,要素都往城市聚集,小城市往大城市聚集的一个过程,还是有失偏颇的。”张茉楠分析称,城镇化真正的涵义,是弥补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的失衡。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及农村落后状况改变。城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把农村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趋同,把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趋同。
她说,农村城镇化真正意义是农民能在农村、在土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要素红利。这个是未来要着重发展的。农业的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现在要大农业、大农村、真正现代农业的概念。我国的农业应该是走向集约化、走向现代化,走向科技化。从生产方式上要提高附加价值和未来的要素福利。”
她强调,农村城镇化绝不是把农民都赶到城市来,仅靠城市来补贴农民的福利。这样是给城市更大的压力,只是水平拉平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工业化能得到迅速发展,其实就是大大压低了农民的效益、农业生产要素的成本和价格,是靠农业来反哺工业,用农村来反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绝对不是这样。”
她分析称,应让农业、农村和农民获得更大的资本回报和要素回报,让工业现代化的集约模式反哺农业、反哺农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此外,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张茉楠认为,建立这样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是真正的制度红利和要素红利。“因为这是提高农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不要农业。如果真的让农民都到城市务工成为产业工人,那农业谁来做?不是把农业空心化了吗。这不是在弥合二元结构的失衡而是在加速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