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精密仪表、电脑硬件、智慧农业、医疗器械……近家科技企业活跃在27个科创园中,所显现出的集聚效应,正在为河北省三河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资料图刘平摄图文无关
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三河,给许多人留下了“睡城”的刻板印象。每天数十万通勤族的“钟摆式”作息,不仅框定了这座小城的生活节奏,也固化了这片热土的发展模式,一度严重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据统计,在房地产最火爆的时候,三河市房地产业投资占比约47%、税收占比近60%,一些区域的开发强度已超过规划红线。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抬高了项目落地土地价格。当房地产调控趋紧后,三河很快陷入实体项目偏少、发展支撑不足的窘境。以往“贴边发展”“大建睡城”的老路走不通了,破解房地产“一产独大”,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同样的土地,只给人盖房,有人无业,是一锤子买卖;给企业“盖房”,人业皆兴,方可细水长流。当京津冀协同的东风吹来,坐拥“地利”优势的三河如何“栽好梧桐树”,是引来“金凤凰”的关键。对此,三河首先在项目落地成本上下功夫,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转型房地产项目、“腾笼换鸟”旧产业园等方式激活空间资源,形成了八大类27个科创园。随后,三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27项惠企政策,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从扶持入驻企业创业孵化到人才、资金保障,全方位、全周期帮助高新企业实现“拎包入住”。区域利好和政策呵护,科创园形成了磁场效应,北京许多“放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产业自发云集于此,依托较低的运营成本实现了扩大再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路子。去年,三河市入驻科创园企业共利税18.2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27.2%,房地产税收占比则下降至30.4%,“北京研发,三河转化”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用好区位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接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三河吹响了“集结号”,通过产城融合实现转型升级的案例对于所有环京地区都有启示性。随着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不断成熟,以及北京智力资源的日益丰富,环京地区承接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已具备了充足优势,香河的机器人、张北的云计算、怀来的大数据也已初具规模。事在人为,路在脚下。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优化营商环境,环京地区还可以创造更多创新奇迹。
(原标题:协同吹响三河科创“集结号”)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鲍南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