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之争”真的无解吗
最新消息,由于煤炭价格飞涨,电力企业几乎全行业亏损。在五大发电集团中,除了华能勉强有几千万元赢利,其余四家已经全部亏损。于是,为了给电厂解困,*府不得不加大电煤“限价令”的力度。近来,电煤价格的暴涨的确有些离谱。据了解,地处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电厂,到厂电煤价格每吨已经突破1300元,这就意味着不考虑其它成本,光燃煤一项,电厂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就超过了目前的电价水平。所以,纵使电力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也难逃亏损的厄运。为了自救,不少电力企业开始投巨资于煤矿。煤价不是下不来吗?我干脆自己挖煤,干脆走煤电一体化道路,上下游通吃。但是,此举绝非治本之道。术业有专攻,煤和电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你是发电专家,未必能挖好煤。社会进步一定是体现在分工越来越细,而绝不是相反。其实,电厂目前的困境,前些年煤矿也遇到过。那时候是买方市场,买煤的腰杆硬,不用你的煤,你就得限产甚至停产。于是,煤矿纷纷派员到电厂疏通关系,让电厂进他们的煤。也逼得一些有实力的煤矿,开始盘算自己建电厂,以化解卖不掉煤的困境。由此可见,煤电关系的确是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趾高气扬的电厂老板们如今的首要任务就是往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大省区跑,又是请客又是送礼,为的就是拿到价格便宜一点的煤。那么,煤和电的矛盾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是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还是*府调控之手的失效?舆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煤电之争有深层次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无形之手或有形之手的失灵或失效。首先,按照市场原则,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是供求关系,供应紧张,价格必然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降。而决定供求关系的是某一领域的投资规模。前些年的煤炭要看电力脸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些年电力建设速度放慢甚至停止,电力对煤炭的需求下降,而导致了电煤过剩。而这些年,由于缺电,电力建设每年都以数千万甚至上亿千瓦的速度增长,对煤炭的需求迅速放大,于是电煤紧张开始显现。而市场信号有滞后性,特别是电力和煤炭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市场信号的滞后效应就更加明显。因此,煤电供求关系的再平衡就要有一个时间。从这个角度看,纯粹市场调节,的确存在软肋。其次,抛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运输等中间环节。据煤矿的人士反映,其实他们的出厂煤价并没有高得离谱。比如内蒙古一家煤矿的人士告诉笔者,他们的煤出厂价格才90元/吨(是热量比较低的褐煤),但卖到东北就变成300元/吨,巨额利润都在中间环节。而中间环节最复杂,既有运力瓶颈,也有流通领域的乱象因素。特别是后者,作用不可小视。往往是某一资源越紧张,投机抄家就越集中,从而导致雪上加霜。比如目前的全球石油价格暴涨,与其说是供需关系导致,不如说是人为炒作。对于这一环节,市场之手的作用有限,*府调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更显重要。好在,我们看到的新一轮限价,剑指中间环节,这恐怕是触到了要害。最后,煤电矛盾最难化解的核心是电价问题。煤炭的价格总体由市场决定,而电价则由*府说了算,这种尴尬其实是煤电矛盾的最核心部分。所以,最应该市场化的恐怕还是电价。但是,电又过于特殊,一旦放开,对物价指数的影响难以估量。所以,电价的完全市场化很难一蹴而就,的确需要好的时机。故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由此可见,煤电矛盾的彻底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目前困境,需要市场和调控两只手和谐互动,单单强调哪一方面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减少中间环节,整治中间环节之乱象,还是对症的。中间环节挤掉水分,对煤电两头都应该是好事一桩。(萧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