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不审行不行?
据悉,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上任后不久在证监会一个内部场合,提出“惊天一问”:“IPO不审行不行?”日前,这个信息被透露出来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市场的强烈关注,专家学者、散户机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支持的声音有,反对的意见也有不少。一家站针对此话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友支持新股发行不审或减少行*审批。
■IPO不审行不行?
主持人:IPO不审行不行?郭主席这个惊人发问成为本周微博上最“热”的话题。这句发问之所以这么“火”,就是因为触碰到资本市场最敏感的神经。各位对此怎么看?
张刚:不审,采取美国的注册制吗?那么,不妨回头看看不久前美国浑水公司对中国概念股的猎杀。当然,这有美国金融机构的问题,中国公司自身包装上市的问题也不能回避。不审,恐怕真要出现洗浴中心上市的情况了。现在只要股票发得出去,谁都会把股市当成唐僧肉,但目前的发行制度下只会是金融机构、企业获利,投资者受损失。我国毕竟是以散户为主的市场,和境外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不同,散户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只要炒新有机会获利,就会积极参与,以至于出现“三高”,最终还有散户买单。当然,目前的审核制度也的确需要改革。
主持人:言外之意,您也不完全赞同审核制?
张刚:我更赞成改良后符合国情的注册制。
主持人:具体说说?
张刚:在新股审批权下放至交易所,采取注册制的同时,要加以法规配套。比如加重发行公司、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违规责任,尤其是对个人的处罚、刑罚力度,因违规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个人或集体追索赔偿,充分保护股民的利益。上市首日即实施全流通,不给原始股股东高位定价的机会。加大机构下配售比例,或一定比例的承销商包销。
■就算审也审不到位?
主持人:叶老师,您认为IPO不审行不行?
叶檀:IPO当然不应该审,也不必审,就算审也审不到位。
主持人:您怎么看因为目前我国投资者还不成熟,所以需要发审委把关的观点?
叶檀:这理由很荒唐,一个输了钱就要找发审部门理论的市场,投资者怎么能成熟得起来。有了发审委,相当于监管层为上市公司背书。投资者相信,经过发审委的把关,拟上市公司不可能造假,目前造假现象屡禁不止,投资者当然把矛盾的焦点对准监管部门,要其为自己的背书行为负责。这是一个悖论,表面上,是对投资者负责建发审制度,但发审制度的存在,使投资者不可能“断奶”。
主持人:如果IPO不审核的话,市场造假者这么多,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来了,也没辙呀。
叶檀:造假者多,需要的不是发审委,而是严厉的监管惩罚举措,和完善的民事赔偿机制。如果银广夏退市,如果国联水产(300094)退市,如果蓝田将资产赔偿给投资者,如果造假者被罚得倾家荡产,还有人敢造假?严厉、公正的监管,胜过十个发审委。
主持人:那企业源源不断上市,市场不就垮了吗?
叶檀:请看看美国的借壳上市,那么多中概股借壳上市,投机者把美国投资者与监管者当成了冤大头,自以为找到了圈钱的诀窍。经过此轮做空与严格的监管之后,还有多少中概股想在美国市场借壳上市?
我知道一家业绩大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准备在美国上市,却一直没有上成,为什么?不是因为发审通不过,而是市场低迷估值过低,真正好的企业不缺资金,他们不打算在低迷的市场贱卖自己。好的企业必然有上市的成本与风险意识,只有不必花成本圈钱、信用不值钱的市场,拟上市公司才如过江之鲫。
总之,目前要建立的是严格的监管机制,严明的退市机制,以形成市场的明确预期,让造假者先行知难而退。我不会天真到相信发审机制马上会取消,但在创业板、新三板先行取消,将是稳妥的改革模式。
■审核要以信披为中心?
主持人:吉翔,你支持哪方观点?
吉翔:中立方吧,我认为,长期看是应该不审,这个“审”是指实质性审核。
主持人:具体谈谈你的观点。
吉翔:《证券法》中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这两条规定,使得发审权的下放将成为“违法”之举。
从境外市场看,美国证监会看起来是围绕信披开展审核,但其机构设置和我国有很大区别。
美国证监会有几百号人,分成15-20个组来进行审核,其中很多人员都是行业专家,他们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可就信披提出真正对投资者有意义的问题,并要求企业反馈,或者“逼迫”企业为了上市而不得不完整准确地披露,或让企业感受到成为公众公司将受到的约束,因此知难而退。
而我国不仅仅是取消实质性审核,而是即便以信披为核心,目前审核工作也难以到位。证监会发行部只有大约20人负责首发审核,完全没有能力覆盖审核要件,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排队企业这么多,靠发行部这些人很难有精力完成任务,关键就是审也意义不大。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证监会应该考虑的是,在法律没有修订之前,怎样做好以信披为中心的发审工作。
此外,就投资者结构来看,中信证券(600030)2007年的一份研报显示,美国新股90%是由机构购买的,而我国中小盘股80%上发行,大盘股50%上发行,散户居多、“炒新”长期热度不减的市场上,投资者是否真的是在研究公司风险和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新股决策的,大家心里都没有把握。
所以,IPO审不审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并不在审核工作本身,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证监会下一步有必要整合发行部、上市部、法律部和会计部的相关职能,全面地开展以信披为中心的审核。我国证监会现在的职能设置太全,人员则又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不利于集中相关力量。
此外,新股询价和承销方式,应尽快地淡化行*约束,先把询价和承销方式放开,鼓励市场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让投资者到市场中试水,由市场自主完成对公司价值的判断。
股市黑客:真是大动干戈呀,这需要魄力。我建议应按行业划分部门。
吉翔:对,要搞多种专业背景的审核。
围绕信披审核,要尽快修订完成首发办法和再融资办法,向市场明确,证监会审什么、不审什么,让市场预期更清晰。
在公开审核流程和在审企业名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尽快公布审核掌握的实质性条件,并实现收到招股书即预披露,让社会各界对照招股书和证监会公开的实质条件,加强对发行人、中介机构乃至证监会发行部的监督。
股市黑客:吉翔说得非常好,与其媒体跑去热议IPO不审行不行,不如思考一下,为了IPO可以不审,我们先要做哪些制度设计和改变?
主持人:有道理。
股市黑客:中国做企业,什么是成功的标准?上市!现在好像大家不是把企业做上百年或更长,而是有机会捞把更大的就跑。
主持人:管理层能做的只有监管,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上市公司,如果抱着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的企业家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