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核查百态:高管被劝退
本报 任家河 北京报道
树倒猢狲散。
IPO核查重压之下,一些明知上市无望的企业已经在为“撤单”寻找后路,其中一条路就是解散上市团队,压缩成本。
“券商已经明确要求我们撤单,如果你继续在这儿的话,薪水肯定给不了你那么多了。”西安一家在审的拟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这样告诉财务总监。
“老板的意思其实就是,让我走人。”财务总监王华(化名)心领神会,他这样告诉《华夏时报》。
为上市而来
2010年,王华离开从业4年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到这家光伏企业,担任财务总监职务。
正值光伏电池行业爆发,多晶硅价格下调导致下游光伏电池价格下跌,使整个系统成本下降,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而*府对光伏行业的*策补助,也让大多数企业产生了大干快上、两年上市的打算。
“当时公司刚开始准备上市,请我们所来做审计,我来过几次,一来二往,也就熟悉起来,”王华回忆起初来公司时的情景,“后来老板说,你留下来吧,给我做财务总监,我上市正缺人。”
在2009年IPO重启、创业板开板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眼看着与自己规模相当的企业纷纷上市,创始人一夜之间身家过亿,在民间掀起了一股上市的热潮。
仅2010年一年,就有347家公司通过IPO上市募资,其中尤以中小企业数量居多。而这些企业通过上市拿到的巨额资金,更是让其他企业看着分外眼红。
一时间,找投行谈上市,寻找具有法律和财务背景的上市人才,成为中小企业的头等大事。各券商投行部也纷纷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罗中小型企业,储备上市项目。
据同花顺IFIND显示,2010年全年,仅平安证券就保荐了39家企业居上市券商之首,国信证券保荐32家项目,居所有券商第二名。
“在当时来看,无论律所还是审计所,最好的出路似乎都跟IPO相关,要么进投行做保代,要么进IPO企业做高管,都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两种工作。也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我来到了这家公司,开始担任财务总监。”王华说。
王华入职之后,就开始配合券商对公司所有财务资料进行梳理,在2010年末完成了股改,在2011年末做好了所有的上市准备,并且按照年的财务数据,这家公司完全符合证监会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求,经营业绩呈现“耐克型”增长趋势。
“如果在2012年审核上会,我们肯定能过会发行,”直到现在,王华对自己公司曾经的业绩仍然很有信心,“但2012年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导致公司净利润下滑30%以上,而且现在还没有好转的迹象,券商就建议我们撤单了。”
王华透露说,从1月8日证监会IPO核查工作会议到现在,这家位于深圳的券商一直没人露面,只打问了问业绩,就得出结论说:撤单吧。
再上市需等3年
至于撤单之后如何处理,什么时候再次申报,券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处理意见。
北京一家大型投行的保代告诉《华夏时报》,“IPO财务核查时,证监会创业板发行部主任冯鹤年说,我们也欢迎主动撤材料的企业,在符合条件后再次申请。但再申报是否还要从头再来,有没有绿色通道,并没有明确说明。”
对于那些已经过会这次被迫撤单的企业来说,监管层的态度,决定了它们能不能短期内再次上市。
北京一家合资券商的投行人士对此十分悲观,他认为这次IPO财务核查并不只是一项运动,监管层对以后申报企业的要求也会照此执行。“如果2012年业绩下滑,则至少要在2013、2014年连续两年业绩增长,最早在2015年才能再次申报材料谋求上市。”他告诉本报。
王华已经等了3年,在薪水下降的情况下,再等3年,并不是王华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公司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县里的小镇,与外界接触很少,很偏僻,我之前为上市把事都做完了,再等3年,我只能干一些琐碎的事情,并不适合我,”王华解释说,“一家规模不大的非上市公司,董秘和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大,有会计就够用了。”
说这话时,王华已经在积极联络其他拟上市公司,这次他希望回归到大一点的城市,董秘、财务总监的职位都可以,他甚至告诉本报,如果碰到有合适的公司需要,也可以推荐给他。
撤单潮未完全到来
事实上,IPO核查重压之后,正处于王华这种尴尬位置的并不在少数。
从1月8日IPO财务核查开始,申请撤单并终止审查的IPO公司已经陆续出现。根据证监会站数据,截止到2月7日,已经有17家终止审查企业,其中,拟登陆主板和中小板的企业有6家,拟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有11家,创业板“灾情”更为严重。
而业内人士分析,真正的撤单潮并没有完全到来,“中止审查”的IPO公司数量增长已经告一段落,“终止审查”的IPO公司数量会在3月31日“自查”结束之前最终爆发。
按照证监会的部署,对于3月31日之前不能提交报告的企业,投行要在20个工作日之内申请中止审查。现在,距离IPO财务核查开启早已过去20个工作日之久,也就意味着剩余未中止的IPO公司都会在3月31日之前提交自查报告。
“如果要撤单,就必须在3月31日之前撤掉,进入抽查阶段之后,万一被证监会抽查到不好的地方,不仅是保代,保荐机构也要面临重罚。”上述合资券商投行人士分析。
“也许最后撤单的比例并没有传说中的一半那么多,但30%的撤单比例应该少不了。”东海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告诉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