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红楼梦演变流传学说,形成一个完整连续、有据可考的过程:李渔——高景芳——康雍乾时期的某些传抄者、高鹗——麟庆——刘铨福——光绪末年某人——胡适。
钮琇(?~)《觚剩》论述“文章有本”言:“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而为通俗者,哀艳奇恣,各有专家。其文章近于游戏,大约空中结撰,寄姓氏于有无之间,以征其诡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如《水浒传》三十六天罡,本于龚圣与之《三十六赞》,其赞首呼保义宋江,终扑天雕李应,名号悉与相符。惟易尺八腿刘唐为赤发*,易铁天王晁盖为托塔天王,则与龚圣与之《三十六赞》稍异耳(笔者注,实际是谐音,同红楼梦取名规则)。《琵琶记》所称牛丞相即僧孺。僧孺子牛蔚与同年友邓敞相善,强以女弟妻之。邓携牛氏归,牛、李二人各以门第年齿相让,结为姊妹。其事本《玉泉子》,作者以归伯喈,盖憾其有愧于忠而以不尽孝讥之也。古以孝称者,莫著于王氏,裒(póu)祥其首也。若夫万里寻亲,则《滇南恸哭记》亦系王绅之事,故近时传奇行世者,两孝子皆姓王,岂无所本而命意乎”。这是红楼梦索隐的依据,索隐符合思维规律,不能因为索隐的混乱而完全否定索隐,当然考据必须跟上。喜爱文学艺术的江泽民对《茶花女》情有独钟。年江泽民访法期间,对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说,茶花女确有其人,她就和小仲马同葬在巴黎的一处公墓内。在座的时任驻法大使蔡方柏补充说,茶花女的墓就在蒙玛特高地。可见小说人物多有原型,当然不排除创作和综合。
乾隆末期,被誉为红学研究第一人的浙江人周春(~),在其《阅红楼梦随笔》中,确认靖逆侯张勇家族是红楼梦贾府的原型,周春是最有可能接近作者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周春长寿,他直指袁枚的“随园说”不可信。他说杨芬表弟告诉他,杨嗣曾早在乾隆五十四年就看过回《红楼梦》。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回红楼梦始自程高,这种思维定势很是荒谬,程高本序中他们自己都承认收集齐全。红楼梦在程高之前的传抄中拉长为回,并不奇怪,目的是能够多多卖钱。周春文中所言“杨嗣曾早在乾隆五十四年就看过回《红楼梦》”是可信的,并能够得到梁恭辰《北东园笔录》记载的“乾隆五十年以后,其书(注,指红楼梦)始出。以开卷之秦氏为入情之始,以卷终之小青为点睛之笔”、纳兰性德(~)《饮水诗·别意》、熊琏(女,如皋人,约生活在乾隆中晚期)《满庭芳·题十二金钗图》的印证。梁恭辰、纳兰性德、熊琏看到的红楼梦与程高整理出的回红楼梦故事有很大不同。反证红楼梦故事是完整的,没有残后40回再续书之说。高鹗只是整理改写创作。
再看看曹学认为的重要考据——富察明义的《题红诗》二十首,收在他的诗集《绿烟琐窗集》中,写定的时间约在乾隆二十六年()。从明义的诗题及诗前小序,可知明义当时所见的《红楼梦》,并不是后来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而应当是脂砚斋评批《石头记》之前的一个本子。全部二十首诗中,前十七首咏前八十回事,其中至少有第三、四、六、八、九、十四,这六首诗所咏内容与今本《红楼梦》不相符合,显现出《红楼梦》早期稿本的一些面貌。二十首诗中的最后三首,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所咏内容为八十回后的情节,明义当时肯定不可能见到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那么他所见的本子应当是包括后三十回在内的所谓“旧时真本”。
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还有以下内容较为重要,首先,他摘出书中很多原话,找出出典,认为指向张、高、曹三姓,事实亦如此。但其曹雪芹作者说,显然还是受到他人如袁枚的影响。从周春到在世时间看,他到才“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故曹学的乾隆甲戌年左右创作红楼梦的论证,值得合理怀疑。另外,他的一些解释与笔者的学说印证:1,“案放筝者高也,大海者渤海也”与红雪轩稿高景芳祖籍山东渤海、与张宗仁“就婚渤海”一致。2,“况增探春而删鸳鸯,与坊刻图尤三姐而不图鸳鸯同属无识,因秦可卿死时有瑞珠殉主,所以鸳鸯死时秦可卿来,何得硬派可卿亦,悬梁自缢也?”,说程高坊刻本有插图。还有“瑞珠殉主”的情节,今天看到的程高坊刻本没有,原因待考证。3,“余阅至王熙凤*设相思局,风姐忽然守贞”似乎说他当时看到的程高坊刻本中王熙凤也不干净。4,“赵嬷嬷对凤姐说,贾府在姑苏扬州监造海船、修理海塘旧话,正为松江提督时事。凤姐云,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一次,盖为王新命而言。案王新命潼川人,官至总督”,与笔者从《清稗类钞》考证的“靖逆侯造船”一致,《棕船棕輿》:康熙庚午、辛未间,有彝陵严总戎者,归吴门,声伎服食,师心造奇,以棕覆船,施於山塘游舫之上,制似茅亭,方而长,乃於前后积土栽花,随时易之,则又如小亭閒榭。华亭靖逆侯喜而效之,遂盛传於江左。周春说王熙凤是潼川王新命家族的,潼川,府路的省称,原置于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王新命于年7月1日至年4月18日期间,接替于*担任两江总督。也可能他与靖逆侯张勇一起在四川打仗相交,成为姻亲。5,“品茶栊翠庵,茶具有觚爬犀杯。案“觚”音班。“爬”雹、庖两音。(乔加四)音乔,盂也。扬子《方言》椀谓之杯”,说明他对扬子(南京下游长江称扬子江)方言(即江淮方言)有所了解。《诗经》中有一段描写女子的美丽,用了一连串比喻,堪称经典:“手如柔荑(rout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uqi),齿如瓠犀(huxi),螓首蛾眉(螓qin),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前额方正、眉毛弯弯、粉颈细长、牙齿匀白、顾盼生辉的绝代佳人形象。6,“柳家的鸡蛋开销十个钱一个,即此一端,宜十年而花百万也”,是说贾府开支巨大。7,“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芳官那里隔肢呢。案隔肢,此间土语呵隔焦也”,呵隔焦是江淮方言发音。8,“傻大姐误拾绣香囊,心中打谅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余谓专为两个妖精打架,成此《红楼梦》一书”,点出红楼梦的风月主旨。9、“尤氏笑宝玉傻呆。此是宝玉本色,并非傻呆疯癫”,高见,不愧为红学第一人。10,“王尔调将南韶道张小姐欲与宝玉说亲。案南韶道张玥美,陕西武城县人,捐班”。张玥美,见于古浪县志(清),今甘肃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与武威接攘,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为古丝绸之路要冲。与靖逆侯在甘肃张掖驻*联系。11,“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慎勿以《金瓶梅》、《玉娇梨》一例视之”,周春读懂了林黛玉的思想。12,“鸳鸯殉主离*后,只见秦氏隐隐在前,此鸳鸯与可卿所以十二钗画册内同页也”,是否有真正的画页,待查。13,“待补”说明周春读红楼梦笔记可能还有补充内容。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还提到书籍《爵轶便览》,记载清初在江南居住的王侯公爵的情况和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和说明红楼梦四大家族豪奢状况和相互关系的“护官符”作用一致。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的“至今已百年矣”和“作者系曹寅子”,是红楼梦最早成书于17世纪末康熙时代的力证。红楼梦提及的多处同性恋,这种在当今中国也惊世骇俗的举动,在乾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能存在于明末清初那段社会风气特别开明的历史罕见时期的江南地区。红楼梦并没有反清复明之意,如果是乾隆时代创作,没有清朝服饰特征是难以置信的。故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比当今一般认为的乾隆甲戌年左右要早60年以上。甲戌年60年一个周期,甲戌本不能确认为年。红楼梦林黛玉的原型也可能在年前数年,开始创作脂批本红楼梦的早期文稿,后来由高景芳延续改著创作,张宗仁只是评批。
红楼梦四大家族主要原型:
贾家——靖逆侯张勇家族。
史家——兰州史候家族、张勇妻梁家族。
王家——王颺昌家族、赵良栋家族。
薛家——高景芳家族。
林家——恭顺候吴惟华家族。
红楼梦贾府故事主要原型是靖逆侯张勇家族,结合了苏州织造李煦等家族。
红楼梦故事,特别是大观园主要是在金陵张候府及浦口五槐山庄,结合了西安靖逆侯府贾里村、北京靖逆侯府即现中国美术馆后面的半亩园。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省开封)人。元末为枢密知院,元亡后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降明,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累官至燕王府左护卫指挥,勇冠三*,身先士卒。靖难之役兵起,大败建文帝耿炳文,史称真定之战。建文二年()腊月廿五,燕王被盛庸*围困于东昌,张玉入围救援,被斩杀,燕师被迫还师北平,史称东昌之役。朱棣闻知张玉战死,恸哭道:“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又亲自为张玉写悼文。日后朱棣入南京称帝,以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荣国公、河间王。谥为忠武。长子张辅,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张辅曾率数万*队平定安南叛乱,功勋彪炳。土木堡事变中死于乱*。三子张軏,参与徐有贞等人的夺门之变,封太平侯。不久,卒,子张瑾继之。张輗之女嫁明仁宗。清初的靖逆侯张勇家族和明初张玉家族非常类似。他们都定居金陵,可能今南京浦口荣庄就得名于此二人。
另外,据周春阅红楼梦笔记和《宁国县志》记载,张勇长子张云翥任安徽宁国知府,符合红楼梦宁国府。
红楼梦主要人物的主要原型:
薛宝钗(曹雪芹的雪)——高景芳。
贾宝玉(脂砚斋、茜纱公子、脂砚先生。红楼梦庚辰本第17、18回脂批说:“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脂批虽然有女子声口,但主要还是男性口气。可见贾宝玉的生活原型也是脂砚斋)——张宗仁。
林黛玉(曹雪芹的曹)——恭顺侯吴惟华女儿,吴穆姊妹。
史湘云——李煦女儿。
甄宝玉——李煦儿子李鼎。
贾母——靖逆侯张勇正妻李氏(如皋方言中,“史”姓避讳死,音读li,通李姓。可能是李煦家族女子)。
秦可卿(曹雪芹的芹)——义王孙可望之女和明朝宗室西安末代秦王朱姓女儿。
元春——康熙密嫔,王度昭女儿,其母系高景芳家族女儿。高景芳《红雪轩稿》有《寄王氏大姊》言“让枣推梨忆当年、同生吾姊幼随肩”。康熙南巡,有一个皇太后随行,即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年)正月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二月初三启銮;(上奉皇太后南巡启銮;五月乙酉(6月14日),上奉皇太后还宫)。冯其庸先生说密嫔是李熙的表妹,所依据的是李熙与康熙的通信,这些东西还完整地保留在故宫,包括皇18子的病危情况和葬礼以及王家的事情。李士桢的内侄女,李煦的舅表妹王氏,是康熙的“密嫔”,后来改封为“顺懿密妃”。密是指地域高密县,不是秘密的意思。根据《红楼梦》介绍,贾娘娘43岁死于虎年,这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可计算出贾娘娘生----年2月5日(庚寅年十二月十九日)死亡,43岁。按《红楼梦》计算出来的贾娘娘年龄,与(王嫔)经历非常吻合,年第二次南巡入宫时21岁。年生胤禑时,“密妃”王嫔25岁;年生胤禄时,王嫔27岁;年生胤祄时,王嫔33岁,年胤祄死时,王嫔40岁。年第三次南巡时,“密妃”30岁,与元妃省亲的故事非常吻合。事实证明,不仅带皇妃,还带皇子皇女。还有不少宫女。第五次南巡阅河。严禁太监与各宫女子认亲戚、叔伯、姐妹,违者置于重典,就说明带了许多“各宫女子”。康熙皇十五子允偶,康熙三十二年(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谥号恪。皇十六子允禄,康熙三十四年(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因庄亲王死后无嗣,雍正命他袭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谥号恪。皇十七子允礼康熙三十六年(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沿途巡阅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返京,办理苗族事务。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皇十八子允衸,康熙四十年(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康熙四十七年,夭折。皇十九子允稷,康熙四十一年(年)生。母襄嫔高氏。康熙四十三年,夭折。皇二十子允袆,康熙四十五年(年)生。母襄嫔高氏。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命祭陵,称病不行,降辅国公。乾隆即位后,复封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贾雨村——张鹏翮(张船山先祖)。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村)人。康熙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江南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甄士隐——李渔。甄士隐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李渔《无声戏》第七回:《治妒记》,明确交待,明洪武末年、永乐初年的人,姓费字隐公,住在浙江衢州府常山县,由进士出身,做到四品*堂之职。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高启《梅花》九首之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三四两句,可对照红楼梦“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何郎即梁代诗人何逊,其《咏早梅》诗极有名。高启与高景芳关于“高士”“雪”“林下美人”“仙姝”等词语都能够指向高姓。《梅花》九首其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注,冷香是红楼梦的重要词汇)。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其四,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罗浮”这个古地名能够引起高景芳的共鸣。而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在李渔《笠翁对韵》中被引用。
《红雪轩稿》张宗仁序中有“就婚渤海”之说,说和高景芳在渤海结婚,高家在渤海,张家也再渤海,指今山东半岛高密县,和昌邑相邻,与祖籍昌邑的李煦家族联系起来,李、高、张、王家之间有互相交错的姻亲关系十分正常。高尚义之子高天爵,即高其佩父亲,字君宠,为铁岭贡生,行后任大学士。据清代《国朝先正事略》载:公少读札,善骑射、慷慨重义。顺治四年(),任山东高苑县知县,不久升河南信阳知州、长沙知府。顺治十六年(),任江西建昌知府(府治设今南城县),高其佩出生在此地。康熙十三年(),高天爵升任两淮盐运史,未赴任,适逢耿精忠据闽叛,纵*入江西,有人建议高天爵速赴任离开此地,高天爵以“吾守此土十六年,虽代受,岂可速去,当殉此城耳”答之,遂率家丁数十人御贼万年桥。守城副将降贼,乘天爵力战,从后缚之,献贼。载送入闽,不屈、囚之。因狱中共谋内应迎清*被觉,被杀死于康熙十五年()九月四日。后,高天爵被朝廷诏赠太仆寺卿。康熙四十六年(),高其佩向康熙皇帝为父请匾,康熙亲笔御书“荩臣义烈”四字匾额,此匾额悬于高氏家祠。嗣后,又为父请谥号,康熙特赐谥“忠烈”。其父高天爵被称为忠烈公。入祀昭忠祠。高天爵有子十,其中次子其仕为元配杜夫人(辽东望族杜相国公长女)出,长子其位和五子其佩为继配梁夫人(山西洪洞县明经梁珍公长女)出,三子其全为副室邹氏出,四子其佐和六子其俨、七子其修、八子其侃为副室张氏出(六、七、八子夭),九子其仪为副室李氏出,十子情况未见。
《昌邑县志》卷六《人物志?荐举》载,李士桢,“字毅可,本姓姜,鏜之玄孙。壬午(年)城陷,同室人王氏俱归旗下,改今姓”。实为正白旗佐领李西泉收其为养子,改姓李。据《昌邑姜氏族谱》记载,李士桢原配夫人王氏,系山左旺族(山左,说明距离很近,下文会介绍高密王氏望族)。有六子三女。长子煦,文氏生;三子炘,王氏生,任内务府会计司员外郎;四子灿,王氏生,候选知县;五子炆,白氏生,字晓庵,任畅春园总管,逢差佐理两淮盐漕事务。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曹寅奏折中称李灿任两淮盐课新运道之职。康熙四十四年,曹寅、李煦奏折中关于修建扬州宝塔湾行宫捐资情况说:“曹寅、李煦各捐银二万两,李灿捐银一万两”,“给李灿以参*道衔”。《昌邑姜氏族谱》还记载,李灿之长子李以釆,“娶张氏,继張氏”。而张氏,就是李士桢昌邑同乡进士出身,曾任闽、浙、赣巡抚张志栋的本家(可以理解为靖逆侯张家)。李灿次子李圻,“字兆基,号野园,生于康熙丁丑()二月二十一日子时,娶曹氏、王氏,生子鉴”。红楼梦金陵四大家族起源于山东高密和昌邑,再到金陵。铁岭高氏,万历年间自高密迁去,所以高景芳家族的著名清代指画家高其佩有时自署“铁岭”籍贯,有时自署“高密”。高景芳长弟高钦(康熙一等侍卫)在红雪轩稿序中自称铁岭人。而高氏又源于姜氏,高景芳父亲《李大中丞*略跋》:“念及渊源,不觉一往而深”。据最新发现的李煦家族资料,李煦和曹寅关系十分不睦(曹寅妻为李煦家族的族妹,非亲妹。曹寅丈人名李月桂,非李煦父亲李士桢。李士桢和李渔交往密切)。红楼梦创作中可能隐藏了曹李(张家亲近李家)两家的恩怨。
山东高密王氏清代称望族者有4家:一是自明代就显赫的周阳王氏,一是祖籍平度王家庄的城律王氏,一是相传自江南风阳府迁居高密的王颺昌家族(即高密王氏),一是祖籍云南明初自平度南隋二甲迁居水西村的水西王氏。
清代城律王家有5人中进士,其中王联壁,光绪进士,官贵州黎平知府。
高密王氏有7人中进士,其中王颺昌,字子言,康熙间官礼部侍郎。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红楼梦第16回,贾琏的乳母趙嫫嫫与凤姐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趙说,咱们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侧批:“又要瞒人”),凤姐说,“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的”字不用,不改句意。但这是江淮方言中的口语,“的”读“得”音,今天如皋地区还是日常用语)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王熙凤可能来自这个王颺昌家族。王宁炜,字熙甫,乾隆进士,嘉庆间官至御史;清代著名画家王功后亦属其族。
水西王氏原属诸城,清代共有6人中文进士,1人中武进士,另有10余人中举人。其中康熙、雍正间王度昭官浙江巡抚、兵部侍郎。乾隆间王中孚高中会元。王度昭(?~),年进士,年授云南浪穹县(今洱源)知县。年入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历补云南道监察御史,迁光禄寺卿,顺天府丞,再擢大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太常寺卿,通*使。年,出署湖南偏沅巡抚,又授浙江巡抚。年兼署江宁巡抚,后两年召为工部侍郎,官至兵部左侍郎,致仕。卒于家。这个王度昭,年授云南浪穹县(今洱源)知县,极可能是清史稿中记载的康熙密嫔王氏的父亲知县王国正。密嫔的“密”指她的祖籍高密。
红雪轩稿高景芳家族祖籍高密,汉*镶*旗,高氏始祖为高有,明万历间迁居铁岭的4世高尚义随清*入关,官至协领,世袭二等轻车都尉。5世高天爵(高景芳父亲),官两淮盐运使,死于三藩之乱,谥“忠烈”;高膺爵,官佐领;高锡爵,官临洮知府;高承爵,官安徽巡抚;高荫爵,官直隶口北道。6世高其位官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佩官汉*都统、高其倬官户部尚书。7世高起官兵部尚书。8世高琦官四川总兵、署提督;高瑹官广东提督。高尚义“从龙入关”,为铁岭高氏带出满门高官,除上面几个,还有高其伟、高其任、高其佑、高其伸、高其伦等均为清朝高官,一门显赫。
《红雪轩稿》张宗仁序中的“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子”,陈夫子即陈奕禧(~),海宁盐官人(海宁又称武原,邻近上海松江,张宗仁的青少年时期随张云翼在松江生活,后张云翼调任福建泉州,全家搬入金陵)。传康熙皇帝就是海宁陈家儿子,所以六下江南。康熙四十七年()擢江西南安知府,卒于任内。而海宁陈氏出自渤海高氏,而高姓出自姜姓,李煦又是同一个地方渤海人,这样高、李、陈家就这样联系起来。陈元龙与高士奇通谱,为叔侄关系(《清史列传,高士奇传》)。铁岭高其佩与陈奕禧互认“本支兄弟”(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也与此有关。
清代海宁陈氏家族,号称“一门三阁老,五部六尚书”,陈奕禧(~)、陈元龙(~)、陈邦彦(~)就是这个“三阁老”。陈奕禧与陈元龙是堂兄辈,陈邦彦为后生侄系。陈元龙,更是康熙朝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字广陵,号乾斋、高斋。故后谥文简,人称“陈阁老”、“陈文简公”。据《海宁市志》记载:陈元龙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广西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太子太傅等职。并随从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也有幸陪伴御驾巡察塞北和江南。民间更有传说“陈元龙是乾隆皇帝之生父”。陈元龙与清初画家“四王”之一王石谷交情甚厚。王石谷(~),名翚,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曾在康熙南巡期间奉命主持绘制《南巡图》,为康熙赏识。
红楼梦中有一段,贾琏请了安,将到十里屯料理王子腾的丧事的话说了一遍,便说:“有恩旨赏了内阁的职衔,谥了文勤公,命本家扶柩回籍,着沿途地方宫员照料。昨日起身,连家眷回南去了。舅太太叫我回来请安问好,说:如今想不到不能进京,有多少话不能说。听见我大舅子要进京,若是路上遇见了,便叫他来到咱们这里细细的说。(程本)这个红楼梦四大家族的“王家”人在死后封号“文勤公”。有红学研究者说在清初到乾隆时代,只有文臣陈世倌谥号“文勤公”。与上面陈元龙的资料:“故后谥文简”有矛盾。而笔者查到,李霨(~),字景霱,号坦园,谥文勤。《光禄大夫太子太师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谥文勤李公霨墓志铭》现已发现,他是文勤公确凿无疑。李坦园,直隶高阳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十年擢中允,累迁秘书院学士。十五年拜秘书院大学士,后改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十八年改弘文院大学士。康熙八年改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至二十三年卒官。有《心远堂诗集》、《心远堂二集》。喜著述,能知人。辟寄园于邸北,与文士吟咏其中。不置产业,不近声色,赒族人及贫士。康熙十二年,李渔在京有《赠李坦园相国二联》:“熙朝论道道源清,坐理阴阳,可以不问钱谷事;圣主右文文治盛,功由宰相,诚哉须用读书人”。还作有《长安冬感杂著和李坦园太史秋感韵廿四首》。李坦园也可能是红楼梦中的“王家文勤公”,即红楼梦四大家族的王家。我们在考虑脂批本红楼梦真真假假的同时,应当注意李霨与李渔的这种联系。
清乾隆三十七年(),高旻寺僧昭月写的《天中塔记》中说:“扬州城南茱萸湾高旻寺,本曰塔庙,始于顺治八年辛卯。恭顺侯漕台大人吴公讳惟华者,念维扬黎庶水患频遭,心伤意惨,发心购地,庀材积料,于是年春兴工创建天中宝塔,于十一年甲午秋,周四年而功成。七级之中,吴公均有诗章碑记存焉。”清顺治十二年()春二月,吴惟华自己所写的《天中塔记》中也说:“华不虑世途有阻,宁肯鞍掌相羁,于辛卯之春在维扬之境特购地亩,欲建浮屠。一则补造化之缺陷,一则完夙生之本怀。筑基培地,九龙之势稍纡;锁水观风,三汊之流渐缓。故尔鸠众捐金,宝莲从地涌出;驱神役*,舍利自天飞来。竞七级而合尖,周四年而功毕”。吴惟华,顺天人,明末诸生。降清后,因随征太原等地有功,封恭顺侯,官至户部右侍郎。后来,先后因为贪婪失职和交结内监等罪,几次被论处死刑,均得宽免。因为他任漕运总督,常至扬州,又笃诚信佛,故有在三汊河建天中塔之举。三汊河自建天中塔后,被称为宝塔湾,简称塔湾。登天中塔可以“南眺金焦诸峰,北枕蜀冈之麓”,而成为淮南胜地。天中塔也成为高旻寺的主体建筑和重要标志。高旻寺之名,为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玄烨所赐。康熙四十三年御制《高旻寺碑记》中说:“朕自三十八年奉皇太后鸾舆偕行,晨昏侍养。视河既毕,勉从舆请,济江而南,览吴会民生风俗。见茱萸湾塔岁久寝圮,联欲颁内帑略加修葺,为皇太后祝厘。而众商以被泽优渥,不待期会,踊跃赴功,庀材协力,惟恐或后,不日告竣。旧刹式廊鼎新,壮严宏敞,兼以?飞杰阁,凭高四眺,临大江,通南北。因书额赐之曰:高旻寺。勒文于石,垂示久远。”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当时距天中塔的建成才四十四年,修塔工程不大。两淮盐商以其雄厚的财力,加之由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总负责,因而很快就修缮完毕,并且大大扩建了塔庙。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时大加赞赏,因赐名高旻寺。这些史料与红楼梦描述相似度很大,林黛玉极可能来自恭顺候家族。
红楼梦中的杭州孙家可能是清初“河西四将”中的孙思克(?~),字荩臣,汉*正白旗人。其他三将是张勇、王进宝、赵良栋。他们共同平定“三藩之乱”,互相联姻,十分正常。和硕悫靖公主(~),康熙帝第十四女,母贵人袁氏。年嫁与散秩大臣、一等男孙承运即孙思克儿子。孙承运有汉、蒙、满三种血统,深得康熙的喜爱,所以红楼梦贾府的社会地位感觉是低于杭州孙家的。
北静王,也可能是清皇室,一位靖逆侯和高家与之都有错综复杂的联姻,怡亲王家族可能性较大,因为己卯本红楼梦是从怡亲王府抄录流出的。特别说明一下,抄录时间不能当然确定在乾隆时期,笔者主张在雍正时期。脂批本红楼梦成书当在此前的年左右。北静王可能是雍正,红楼梦中出现王府太监是一证,因为只有皇宫有太监。靖逆侯后代与雍正、乾隆有紧密关系。
西宁郡王原型大概是三等威信公岳钟琪,清赵慎《畛榆巢杂识》记载他:宣力三朝,名震诸番者,无出岳钟琪右。其陕西临洮人,康熙时已擢四川提督。雍正元年授奋威将*。十年,降公爵为三等侯。乾隆十三年,以总兵衔剿金川逆酋,寻授四川提督,赐号“威信”,十九年卒于资州。子濬以父荫曾为巡抚。岳钟琪状貌奇伟,食饮兼人,而工于吟诗。遇赦后,种菜于四川之百花洲,其《过邯郸题壁》云:“只因未了尘寰事,又作封侯梦一场”。诗句也合红楼梦“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揭示的思想。
直到乾隆朝,清初汉人王侯中,结局最好的就是靖逆侯家族了,他家最有条件改著红楼梦。清史多处记录,这些汉人王公侯都有子孙作为人质滞留北京,以防拥兵谋反。有女儿入皇宫更是正常,康熙后宫多汉人嫔妃,有王姓、张姓和高姓嫔妃。靖逆侯张云翼开始就是人质,因表现出忠诚,所以一直被康熙重用。红楼梦中的少量北京元素,应当是靖逆侯府张云翼等人在北京的生活故事。
红楼梦研究者都知道的张问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一说其妹嫁给高鹗。其高祖就是上文提到的贾雨村原型张鹏翮。曾祖张懋诚(~),官至通*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父张顾鉴。张顾鉴有三子二女,长女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女适骧*旗汉*袭骑都尉高扬曾。张鹏翮是张勇的川陕同乡,红楼梦的贾雨村也可能就是张鹏翮。而张顾鉴女婿高扬曾也可能来自高景芳娘家家族,因为他们都是铁岭镶*旗人,这个判断范围应该不算大。高扬曾是不是高鹗?目前还没有证据,但也不能轻易否定。张船山其名气远过程高二人。他当年与高鹗有“同年”之谊,所以他的记载成为后来人指高鹗为“续作”者的重要根据。他*庆三年写了一首赠高鹗的诗,其诗题中注明“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诗中还有一句“艳情人自说红楼”。其实,张船山的诗题小注也好,还是“艳情人自说红楼”也好,都没有“续作”的意思。即使从训话学的角度看“补”与“续”二字,绝非同义,也没有互代之义,怎么能说“所补”就是“续作”呢?以我的理解,张船山的“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至多告诉我们,当年高鹗与程伟元“分任之”的时候,高鹗主要是负责后四十回的整理工作。而“所补”二字,恰恰为程伟元之《序》中所说:“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拟成全部”作有力的证据。“所补”即“截长补短”之“补”。 赠高兰墅(鹗)同年(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酬。侠气君能空紫墓,艳情人自说红楼。 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弹指十三年已去,朱衣帘外亦白头。”
另据同治刊本《国朝御史题名》所载:"嘉庆十四年:高鹗,镶*旗汉*人,乾隆乙卯进士,由内阁侍读考选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道光刊本《国朝历科题名碑录》载:"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九十名:高鹗,汉*镶*旗内务府人。"曾在东北*中任事的申祥风先生1928年因*事演习至沈阳北陵附近的西瓦窑村,见其村庙宇山门外有两座清代石碑,碑文题款为:"奉天府铁岭县镶*旗高鹗撰文并书丹。"1985年,铁岭市学者龚禹先生与银州区*协的几位同志根据申祥风老人提供的线索,到沈阳市北陵西瓦窑村调查核实,当时旧庙已改做学校,石碑埋入地下。当地人证实,申祥风所言确有此事。并说,这两座石碑和碑座是由北京运来的,打算运到沈阳北文官屯,拉到西瓦窑村时,运不动了,即在其地建庙。此事有撰文记述,载于《银州区文史资料》。铁岭市镇西堡乡(清代的三台堡)有一个叫三台子的地方,当地有高氏祖茔七、八处。据高氏祖茔的后人讲,祖上传说高氏居铁岭三台子,老祖坟在村西五里的镇西堡沟子南,后来锡伯族人迁到三台子,高氏才移居镇西堡。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宗是拽龙尾巴进京的,在北京有老宅子,后来不知犯了什么错被贬,迁回铁岭老家……"又说他们家族出了高其倬、高其佩等名人,还说早年为高鹗在铁岭龙首山上立过碑,但今已不存。还发现了镇西堡高海东先生珍存的《高氏谱书》。谱书篇首记云:"盛京正蓝旗汉*第二佐领下贮册载:距城一百五十里坐落铁岭县西北二十里镶*旗界内镇西堡居住;京都正蓝旗汉*第四甲喇存贮三辈册载;户部兵部二部亦在册载。"高氏谱书证明铁岭镇西堡是高氏明、清时期的祖居地无疑。这本谱书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高海东之父高连秀重修的,《谱书序》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壹月八日。"这是铁岭高氏归入汉*正蓝旗一支的分谱,是高尚义的嫡裔,与高其佩、高鹗为同宗本家。年,由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廷龙主编的《清代朱卷集成》由台湾成文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第四册刊载了高鹗自己填写的履历,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时生。镶*旗满洲都统内府汉*延庆佐领下廪膳生,民籍。高鹗别号“红楼外史”,汉*镶*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与高景芳家族清初居住在北京市一致的。因此,可以推断,红楼梦是从高景芳流传到高鹗的。上述高氏家谱内没有记镶*、镶白(后改镶*)两支人,故无有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高鹗等人的名字。但第三世记有"高尚义"堂兄弟五人,高其位、高其佩是高尚义的后裔,故这一支与高其位、高其佩同族无疑。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靖逆侯张勇(~),家族情况为:张京(从弟,笔者注: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具体又分为二种: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同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二者统称为从弟,张京是红楼梦宁国公原型),张云翥(长子),张云翼(次子,—),张云翮(三子),张宗仁(孙),张谦(曾孙),张承勋(玄孙),张秉枢(来孙)。张承勋兄弟张承烈,张承熙,张承照。以后是张秉枢,张順,张禹銘,张培。不少人研究红楼梦贾宝玉真实名字是什么,最著名的周汝昌先生认为是贾瑛,当然是从“神瑛伺者”而来,这属于探佚范畴,唯一的意义是,贾府的男人都是单字,这个现象值得注意。我们知道,元朝不允许汉人有名字,一般是姓加排行数字为名字,明朝正式人名多为单字,后来逐渐三字人名多起来,因此,最起码红楼梦贾府的故事在清朝早期顺康时期。上述张勇家族的传承名单可以看出这个规律,范湖洲家谱亦然。
皇清诰授,光祿大夫、散秩大臣兼鑾儀衛使、世襲一等侯張公墓誌銘。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功加一级[][]、年家眷侍生史贻直,顿首拜撰。文[]中[][][][]、山东东昌府事、加一级愚表叔趙之埰书。丹[][][][]上乘[]事加三级、年家眷同学弟華湘篆。盖[][]公諱謙,字[][],號[]堂,姓張氏。其先世绵竹人也,继迁興元之洋州,迭锺贤偊为[][][洋][州]着姓,今翥秣陵。自公考始,曾祖封靖逆侯讳勇,祖提督閩江、讳雲翼,父己卯[][][][]、内阁中书讳宗仁。咸嗣侯焉。公以世爵遵例,赴闋引见,奏对封敕。宪皇帝安之,赐花翎及甲第,命在乾清宫侍读射。公惟敬谨。墨若不能言者,召陪侍牡丹诗集,公即席进和一律,典雅醇正。今上[]悦,[]和亲王编缉集中。於是内庭诸僚皆重公学尤耶。冬宪皇帝登遐,今上皇帝御拯之,允张公颁赐宪皇帝遗念诸珍。提督乾清门。赐宫人陈氏为副室,[]诰封公母一品夫人、公光禄大夫、妻一品夫人,旋授散秩大臣。时间御前亲[]侍卫内大臣,明年充封和亲王册使。又明年,充封怡亲王妃册使。凡赐恩荣宴,悉命公为陪宴。使既兼署满汉卤薄使,直陈江南漕务诸弊。公尤善射,[][]白[][]内廷侍较赏。春岁无虚月丁卯,蜀西南夷肆逆,公欲拟奏请效边,徼[][]家大人曰:天子神武,小丑当自戢。女惟靖供尔位,无恃血气。公至孝不敢违然。[][][][]之悉[]锐,询能世其家者也。当时识与不识,皆善为之称誉。惟里泥巷归外[][]上[][]。诸[]皆知其张侯。呜呼,所谓不必有非常之功,而皆有可纪之状,则公其[][]人。是岁,公年三十有五。九月庚午以疾卒於宫。[][][][][][]谕祭[]赙賵六百猗[欤],公生逢异数,竣邀殊典须遐迩,播传[][][][][],谓公逝哉。娶董氏诰封一品夫人,原任安徽布*司水艾公女,子四人,长承勲、承袭一等侯,次承烈,三承熙。嗣公[][][]。四承照,女尚幼未字。以己巳年十一月癸酉,葬公於江浦县之五槐莊。铭曰:南山有松,北山有桐,维彼硕人,夙夜在公,赐祭赐葬,穆穆扃宫,倾瞻斯[],[][]典祠,命夫命歸,神游昊穹,勒铭金石,益彰先功,不言保之,马[鬣]其封,子孙千禩,当富无窮。
清史稿列传六十九记载,右通*张云翮(张云翮曾为今云南新平知县,修县志),故靖逆侯勇子,勇妻李卒,云翮不居丧。翔麟疏劾:“云翮纵非李出,嫡母、继母并制三年,岂可视为陌路?乞严加议处,以儆败类”。这里提到张勇正妻姓李,李姓在江淮官话如皋方言区通红楼梦“史”姓。
清代康熙年间,靖逆侯张勇在张掖大衙门(今地区交通处)任甘肃提督,曾邀请李渔为其策划改建府第,巧筑园林。李渔盛称江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长寿。于是张勇请李渔协助设计,在江宁建成府第园林,俟退休后以娱晚年。张勇于康熙二十二年老病乞休,康熙谕留之。第二年张勇卒于任所,全家迁居江宁。
把曹雪芹作为男人,脂砚斋就作为女人,这种传统固定思维把红楼梦作者的考证带入迷途。笔者的论点,脂砚斋就是张宗仁,符合红楼梦中“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中脂砚先生的说法,女子声口,是他长期在脂粉堆中胡混的结果,与现实的靖逆侯府和红楼梦贾宝玉的生活经历都是相符合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茜纱窗下,公子多情”。茜纱公子与脂砚先生为同一人。
红楼梦大观园原型是多个江南园林山庄的综合,最早的是李渔青少年时期生活地附近的明末清初江南如皋范湖洲庄园,该庄园位于长江北岸江边扬子江尾。相传,春秋时期,范蠡携西施经过这里,弃车马而就舟楫,去到齐国,于是取名车马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范蠡遂去,自齐遣大夫种书”,“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乘舟浮海以行”,“范蠡浮海出齐”。还有浙江兰溪伊园、金陵张候府、长江北岸扬子江头的南京江浦五槐山庄(主要原型),以及北京半亩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打败吴国。公元前年,越大夫范蠡在石子冈下、长干里西侧筑越城,成为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古城,开创金陵城垣之始。城中居民多来自太湖流域,说吴方言。越城历经沧桑,到了近代,只留下外秦淮河南岸雨花路西侧的一个高台,俗呼“越台”。
关于金陵张侯府。南京现在还有个张府园,大观园应在白下路北侧,从大中桥到张府园一带,东西3里多。第十七回十八回写到青溪时说:“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青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中,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继而又写道:“转过花障,则见青溪前阻,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了一道岔口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起,从墙下出去。”熟悉南京山水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红楼梦》中青溪(又作清溪)的原型就是南京青溪——它们的名称、发源、流向和形成等都完全吻合。
南京青溪,和《红楼梦》中所称一样,又作清溪。它是内秦淮的最大支流,这与《红楼梦》中之青溪亦源于东北,流向西南正合。同时我们还得知,雪芹时代的青溪在竹桥(今称竺桥)附近分为两股,一股引为护城河(杨吴城壕)自竹桥经江宁织造署东向南流入秦淮,至今竺桥至大中桥一段河道即是;另一股,则经江宁织造署址中南流入秦淮(现已湮没)。
焉支山,也作胭脂山、燕支山,地质学丹霞地貌。在张掖所辖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处。因山石赭红似胭脂而得名。洪升对靖逆侯张勇当年驻地甘州的边塞风光十分憧憬,曾作《甘州曲》二首,以描绘甘州的边塞风光:甘州沙雪白如盐,化尽千茎旧紫髯。醉杀葡萄听玉笛广一轮月挂万峰尖。塞草青青照锦袍,参*骑马过临洮。焉支山下如花女,笑立春风试宝刀。南京浦口有红砚矿,都和红楼梦脂砚斋联系,这两地也是李渔和靖逆侯都熟悉的地方。脂砚通胭脂,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南京浦口有红砚矿石,高景芳红雪轩稿有词《咏砚山》,是红楼梦脂砚斋为号出处。
李渔出生、生活地在今如皋石庄(东晋临江县治,又与石头关联),今天石庄附近很多李姓自称李渔家族的后人。那时,石庄是一个朱氏家族的大庄园——范湖洲的边缘,范湖洲地处长江下游出海口北岸从扬州到通州的陆上交通要道上,这里自春秋时期始就是去江南的渡口,也是渡海去北方齐鲁大地的港口,十分繁华。范湖洲庄园东南是逐渐淤塞的长江支流古横江,这条江是扬州到通州漕运通道。范湖洲庄园东侧原有湖泊名车马湖,庄园名和湖泊名都出自春秋范蠡、西施“弃车马浮海入齐”故事。传说春秋时期齐鲁著名的大商人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弃*从商与李渔“大隐于市”相合。
石庄南长江之中有摩诃山,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摩诃山半在江水中,实则县之南界也。明《嘉靖惟扬志》卷一中所收如皋县图,图中的摩诃山已在大江之中。摩诃山上有大圣院,《广舆记》记载:大圣菩萨本名僧伽,自唐显庆二年来华,至唐中宗景龙四年坐化。《续高僧传》说天下凡造精庐,必立僧伽真相。有所愿,多遂人心。明代许汝忠摩诃山诗:孤峰特立万涛中,阅尽风波砥柱功。我欲借筇临绝顶,枕江听月驾长虹。笔者认为,摩诃山,兀立江中,山上大圣院立僧伽真相,有所愿,多遂人心。这些都符合红楼梦开篇描述的青峺峰和如意宝石,是李渔著《石头记》的实景素材。《太平寰宇记》亦以谯山(今镇江焦山)为戍海口之山,镇江焦山以下长江均称海,明清时期,从苏州到扬州还称跨海。钱泳《履园丛话》有“道光壬午三月,余渡海游狼山”和“壬午三月,余由福山渡海到州城”(指今南通)之说。《西游记》孙悟空拜师的海外仙山,吴承恩恐怕也采取了这座当时位于海上的摩诃山为素材。
唐代大诗人杜甫云游吴越路过范湖洲,曾留下诗句“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今南通狼山别称)悲”,唐时的狼山位于大江之中,在范湖洲庄园内就能够看得到江中的狼山。明末清初范湖洲朱氏十八世族人朱龙鼎先生有《狼山游记》,描述坐船去大江之中的狼山。朱姓族人在宋高宗时期自江西婺源迁来,与朱熹同为婺源一世祖茶院公后裔。车马湖的湖泊现已消失,宋代地理尚可见。朱龙鼎先生描述范湖洲庄园十二景:古砌泉源。断堤涛势。新梧月色。老朴风声。丝柳一村。艳荷数里。修竹百家。新涨双桥。江外遥岑(指在庄园内遥望长江之中的摩诃山和紫山)。村角崩涛。花间雅调。竹中清梵。庄园内还筑有高楼数座:梯青楼、宝砚楼、贮月楼、玉树楼、斗姥楼,每一景均有诗咏,现留下朱楼地名。西施所代表的纯美爱情和朱楼都是红楼梦的重要元素。
(清)栾芳梅《游范湖洲记》:……湖西碧水潆洄,越小石桥,修槐夹道,南数十武士抵园门,东向入门,有木香一架,开时繁如碎玉,芬芳盈路。架南小屋两间,园丁居也。其北新竹数竿,*身绿背,萧疏可爱。稍西横墙一带中有门,形如满月。门内玉蝶古梅一株,与小桂斜对。其中庭则修梧百尺,大可数围,环以参差湘竹,映以紫薇。下构桐荫书屋三间,窗户轩廠,北开二竇圆若镜,中供梓潼帝君像。砚几清嚴,图画四壁。室内稍左又二间为萝花轩,小翠台相对,台植牡丹数本,皆洛阳名种,馥郁浓香,与卍字墙外之木香棚相映也。堦下砌嶔嵜小石,秋海棠、吉祥草之类,茸茸隅隙。中庭而西,朱欗幾曲,东向一轩,颜曰挹翠轩,通春水小舫,舫外植香櫞一株,结实累累,霜时*碧相间,树侧洋桃花作红白二色,下立廋石几堆,书带萦绕。其西则腊梅、文杏、天竹、珍珠梅参横历落。北设牡蛎墙,缘以红*蔷薇二种,即前桐荫书屋二竇外也。轩之右,由朱欗而南转,侧开一门,稍进为听雨廊,廊有重欗,欗盡峙一方亭,窗开三面,簷外*杨如盖,枝叶拂瓦,玉兰一树,高出其上,春时皎洁,不亚瓊花。可望里许,下有飞来鳯玉簪以附之。亭东南绕以二小梅、一老桂。其欗外隙地一隅有竹几竿,或时种秋菊数叢,傍红墙上开一穴,作峨眉月状,以窥野景。玉兰之南有石池,内蓄金鱼,岸栽紫竹,对峙一小山,山左折有小楼,署以贮月,即天五兄读书处。从紫竹欗旁拾级可登楼,外繍毬海棠相映,峰巓雜以金丝桃一丛,其石罅则繍登金萱蝴蝶,诸花草共为萦拂。山西大桂扶疏,前覆池上,后荫小屋如笠,因名笠齋,仅可容膝,斋内西向一雪洞,窥极乐所所植芍药,半庭老桂槎枒蟠曲,倚雪洞与缘蕉相对。左侧网户四扇,外有小庭,仍可容足,周围檀垣东角一门,更进则旷然大观矣。高柳参天,桐荫蔽日,梅杏相间,桃李成蹊。中有莲塘,形如釜,径二丈余,杂树环之,其他棣棠、天竹、奇花异卉蓋亦指不胜屈。极南一带疏篱,迎春、金茉莉、天棘之属,穿出麂眼。东隅有高榆紫藤盘旋上施,垂如璎珞。篱外大河横流,渔舟鸟榜,历乱停泊,隔岸则阡陌。东南野人之居,或三或五,蓻桑麻,种禾黍。登贮月楼可以远眺于无穷也。春日,禽声上下,蝶蜂来往。入夏,蝉琴蛙鼓,畫夜互鸣。秋夕,促织與络绎相和。冬雪,因物赋形,高低瓊瑶可玩。其月白则有玲珑影,其阴雨则有淅沥声,四时之花卉不绝烟景,遞新书声喧于晨,谈笑乐于画……。该文叙述了范湖洲南花园的内部布局和外部环境,辞藻华丽,颇有红楼梦大观园的气势。红楼梦薛宝钗《螃蟹咏》:桂霭桐荫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红楼梦叙述了“桂霭桐荫”的佳境,范湖州南园则有桐荫书屋。
红楼梦第14回,宝玉道:“不是马,是梓潼帝君骑着白特”。白特,传说蛟的一种。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有人见竖子在洛水中洗马。顷之,见一物如白练带,极光晶,缴竖子项三两匝即落水死。此名白特,宜慎防之,蛟之类也”。《骈雅·释虫鱼》:“白特,如蛟”。宁国府贾敬批注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就是梓潼帝君。红楼梦的道教倾向与李渔是吻合的。与范湖洲南园供奉梓潼帝君一样,红楼梦出现这个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的神灵,显然是希冀保佑贾府子孙中举和富贵,红楼梦的宝玉中举描写,十分自然。
古人以城垣为中心,一般所言方位,城东、城西、城南、城北,都是在城外。城内则称如东城、西城、南城、北城,方位词在“城”字的前面。笔者按照红楼梦大观园“芳园筑向帝城西”、“衔山抱水建来精”,从南京城出城向西,来到浦口星甸镇解放桥村的荣庄,这里在靖逆侯墓的东北方向十数里,是笔者之前在地图上对照大观园的布局发现了一条绿色西南走向的“大主山”。在现场,果然发现了一条西南走向的山脊,是从老山山区延伸而来。大主山最前端叫松园,北侧紧邻地叫薛家山坂,符合红楼梦大观园描述的大主山穿越蘅芜苑的记载。荣庄分大荣庄、小荣庄(合红楼梦的东西两府),在这个山脊下面的洼地内,散落数个不小的水塘。由乡村干部的陪同,找到两个80多岁的檀姓老人了解荣庄的历史,他们说祖上从北方迁来此地,从记事起,这里就叫荣庄。荣庄东北角有一水库,符合大观园从东北引水的水源。荣庄三面环山,南侧开阔,确是块风水宝地。东侧不远叫亡庙(楼子),从地名上看,曾经有楼。檀姓老人讲,原来有庙,而且原来叫王庙,与王姓有联系。这里原来是水网地带,有港口码头通长江。笔者再到浦口档案馆,查阅雍正四年的浦口县志,上有地图数幅,其上可以看出,长江支流在浦口形成很多岛屿和半岛,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也利于安全保卫。这里和康熙的南巡三叉河行宫距离不远,便于省亲。
浦口地区宗教氛围十分浓厚,今天还能看到的有各种主要宗教场所:桥林基督教堂、基督教河沿堂、松筠庵、坝西教堂、荣庄教堂、花院庵、罗汉寺、独峰寺(红楼梦大孤山青峺峰)、清真寺(红楼梦荣禧堂,教弟穆莳,伊斯兰教)等。还有瓦殿村、破庙城地名,提示我们这里曾经有比较大型的建筑。还有高庙村、道士庄等。咸丰、同治时,浦口是清*的“江北大营”,太平*与清*在此几经征战,房屋大都焚毁,浦口城墙也逐渐倾坍。过去的繁华已面貌全非。但愿将来的浦口荣庄的田野考古能够找出五槐山庄的遗迹。也希望将来抢救性挖掘(可能在太平天国时期已经被盗墓)浦口张宗仁和高景芳墓园,能够找出红楼梦的元素。
红楼梦中,惜春判词“才自清明志在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亦说明了送惜春远嫁的地点是长江,北京是没有江的。再结合大观园“衔山抱水”和面积之大,大观园不可能在北京城里。
道光年间,北京半亩园出现了红楼梦甲戌本。《天咫偶闻》记述:“完颜氏半亩园,在弓弦胡同内牛排子胡同。国初为李笠翁所创,道光初,麟见亭河帅得之,大为改葺,其名遂著”。李渔《寄谢贾胶侯大中丞》书曰:“应聘入秦,馆诸别宫,谬称上客,凡四阅月”。又有《赠贾胶侯大中丞》等联,言及贾氏园亭,据说是因为李渔曾经说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而得园名。完颜麟庆(~)于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嘱其子完颜崇实购入“半亩园”,迁入居住。崇实自订《年谱》里,也记述不断增建屋宇、葺治园圃的情况。后来又将东邻靖逆侯张勇园宅,一并购入连接。李渔《新书》有贾文。李渔与贾胶侯子贾苍乔(名国桢,苍峤)也有交往。张宗仁和高景芳改著红楼梦用真实的贾汉复府为名氏极其自然的,可能李渔早期红楼梦就以贾汉复家族为原型。贾汉复还可以是红楼梦赖大的主要原型。
高鹗是乾隆六十年乙卯()科三甲一名进士。麟庆则是嘉庆十四年已巳()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嘉庆十七年()麟庆和高鹗两人同任内阁中书。四月间,内阁庭中一株枯萎的芍药重发新枝,因此麟、高等人咏诗纪其事。见于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初集第三十图《凤阁吟花》。此后在《图记》初集第四十七图《红桥探春》一节里.记高鹗持赠绘有扬州红桥修禊图的扇页。第三集第三十图《仙桥敷土》一节里又追记与高鹗在北京东直门外酒仙桥相遇的一段故事。(二)高鹗*庆十九年甲戌()曾为麟庆之母恽珠所著的《红香馆诗草》写了一篇序文,署年甲戌秋八月既望。集中收有:《戏和大观园菊社诗四首》,这四首诗和作品中的《种菊》诗的韵脚全同。恽珠曾编辑《国朝闺秀正始集》一书,其中选录高鹗的女儿高凤仪之诗。红楼梦脂批本在高鹗——麟庆——刘铨福之间流传下来是可信的。
据光绪十三年《江浦埤乘》记载:“五槐山庄旧在治西六十里,为袭靖逆侯张宗仁故居。世英堂康熙中赐额旧在五槐山庄(见备征录)”。“金雀山近四溃山有张靖逆侯墓”。“世英堂”可看做红楼梦“荣禧堂”的原型。笔者从网络搜索到古籍《淡齐诗存》有《过五槐山庄》篇,过五槐山庄袭靖逆侯张宗仁故居。阀阅当年盛,门楣旧日新。柳风飘绮陌,梅雨淫芳尘。沃壤非无岁,名园尚有春。我来过此地,野老不须询。
今汉语,“观”字有二音,一阴平,读去声时,基本字义有:1,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紫阳观。2,古代宫门前的双阙。3,楼台:楼观、台观。4.姓。第一、三种情况合红楼梦,通贯,问题是明清时期“观”字读什么音。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读书贵识字篇言:今人即目前之字读别者甚多。如抢攘,音“撑能”。大观之“观”音“贯”,而俗读作“官”;射覆音“食福”,今吴从去声;口占之“占”音“战”;迳庭之“庭”音“厅”;泠然,“泠”意“灵”,俗作“冷然”者误;至误汨为“泊”。岂不致人哗笑耶?余谓读书识字,心自知之可也,若相沿成习,亦用今之音为宜,不必沾沾自诩,呼天明为“汀茫”耳。故笔者认为大观园的“观”通“贯”,读音同“贯”,比较符合红楼梦描述的大观园里面(如妙玉的佛庵)和附近有很多宗教建筑和建筑楼台(与今南京浦口星甸荣庄和石桥镇松筠庵吻合)的情况。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最后落成。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红楼梦大观园景观名字大多是四个字(住处大是三个字命名,这是中国传统,早已有之),4个字和3个字的区别,是笔者判断大观园时代的重要依据,红楼梦大观园景观多是四个字命名,如旷性怡情、文章造化、凝晖钟瑞、万象争辉、文采风流、世外仙源、怡红快绿、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杏帘在望等等,特别是红楼梦元春省亲为大观园景观改名,改前改后都是四个字,红楼梦讲的南巡必然是康熙皇帝,而且是康熙四十六年南巡那次。将承德辟暑山庄康熙36景对比红楼梦大观园,两者很多有传承。承德辟暑山庄内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红楼梦的作者应当对承德避暑山庄也熟悉,红楼梦描述元妃省亲,为大观园诸景改名,符合康熙南巡皇妃省亲,把避暑山庄的景观部分借鉴到五槐山庄即红楼梦大观园。新版《红楼梦》就把“避暑山庄”搬进了“大观园”!靖逆侯的五槐山庄,名字在康熙的承德避暑山庄找到出处,避暑山庄有五槐抱厦。《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九槐还有长寿之寓意。靖逆侯张勇的祖父和父亲被追封为侯,到张宗仁为第五代,脂批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可能延续到年张云翼去世到年张宗仁去世之间。
第18回,贾元春刚当贵妃,就回家探亲来了。一进大观园,“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这儿突然插进来一段文字:——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这是一段“石头”的独白,够奇怪的。再往下看到另一段文字:——这是贾元春题过大观园匾额之后,她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可以说作者表述的这段话是元春的独白。可以说明,元妃住在避暑山庄。
当今的江淮官话区是中华传统文明因为历次战争而南迁而得以基本完整保留原汁原味的唯一地区,江淮方言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活化石。江淮官话有很多中原雅语成分,尤其是南京话自东晋以来一直是国语标准:金陵雅音。现在的苏北话,是中原人在战乱时期,大迁移的结果。那时候的中原人讲的话,是流行在中国的通语。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他们把中原话带到江南吴语地区,在那里形成今天横亘江苏和安徽的江淮官话。还有移居者继续南下,由于山川阻隔,他们很少跟外界磨合,保留了很纯正的方言,就是客家话。南京大学的鲁国尧先生研究认为客、赣方言和属江淮官话的通泰方言均源于南朝通语。他认为,北方先民从中原迁至长江流域生息蕃衍,后代操的即南朝通语。江淮官话尤其是通泰片(南通、泰兴一带)和客家话同源。应该说,客家话和江淮官话的前身在年前本来就是一种语言:中原雅语。苏北话(江淮官话)是古代中原汉语的嫡系后裔。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刘邦建立了汉朝。两汉一共长达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统一王朝,为中国人(或华夏人、汉人)这个群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于是,汉民族以及相对统一的汉语形成。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或“五胡乱华”。“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过长江。这些侨民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这些中原士族同时也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产生交融。中国就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了长达近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也“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以南京为中心的东晋南朝作为汉人的正统王朝,传承了中原的优秀文化,繁盛一时,史称“六朝文化”,而当时“南染吴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国的官话。
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就输入了南京的“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故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杭州因被吴语包围,故而迁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终消亡。而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则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元朝国祚不到百年,朱元璋就“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为最,最后一个汉人的首都杭州也相当程度的被越人和吴语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扬州、镇江一带才保留了一些相对纯正的中原人的血脉和语音。
作为“再造华夏”的一个部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明朝的官话后来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能够清晰的追慕到的最远的文明就是明朝,无论是文化、语言、艺术还是建筑。因为让中国第一次彻底“亡国亡天下”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斩断了中国近古与中古、远古的联系。是伟大的明朝再造了华夏,让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我们的祖先的文明。朱棣篡位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但整个明朝,南京都保留着与首都同样的建制,南京的周边也被称为“南直隶”(即今日的江苏、上海和安徽),官话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话为正朔(这在欧洲传教士的书籍中得到了印证)。事实上,明朝的北京话与南京话是比较接近的,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从南京以及附近一带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胡化。北京内城居住的满人贵族本来根本就不会说汉语,后来鹦鹉学舌的说中国的官话,但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都是满人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这种北京的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这种方言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乃至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在民国复兴之际,倭寇入侵,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由此出现了较大的人口真空。于是大量的安徽、河南流民落户在了南京,南京的方言也被显著的改变了。今日的南京话,已经与原先的下江官话有着显著的差别,与安徽东部的方言几乎无异,非常的接近普通话。民国覆灭之后,首都迁至了北京,新中国的一切开始以北京为中心而构建。某种程度上,这造成了一种有悖于中华民国努力方向的“反汉化”。
中国的官话,就像两个轮回,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金陵;然后再到长安,到洛阳,又回到金陵。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上中国官话的各个瞬间被中原的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比如,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但东南沿海各省因为位于丘陵地带,位置偏远、人口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迁移并没有*权的跟随,故而终究难以左右中国的主流,他们所保存的语言也难以反哺那个不断动乱变迁的中原。历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这样被边缘化为各种方言。只有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一带,因为南迁的首都无一例外的全部落户在此,给这片土地打上了中华正朔的烙印。
回到现在,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下江官话这个接近明朝官话的方言。下江官话现在分为两个亚区,一个是洪巢片,以扬州话为代表;一个是通泰片,以泰州话为代表。在北大中文论坛的方言版上,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扬州话是相对最理想的国语。因为扬州话声音好听,保存了汉语的重要特征入声。扬州一带出了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国家元首和众多高官,或许我们才能隐约看到这片地区对华夏文明正朔的传承。关于笔者所在的通泰片方言,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认为泰州话比扬州话保留了更多的吴语底层,但也有说法是泰州话与吴语从底层就是不同的。事实上,明初洪武遣散,泰州、南通、盐城一带有着相当多的苏州移民,必然或多或少的给当地方言打上了一定吴语的烙印。而通泰方言之基础的来源,一般的共识是,这种方言大约就形成于明初。
经过蒙、满奴役了三百多年的汉人,到清末的时候,已经从汉唐高贵的子民沦为劣等低贱贫穷的半野蛮人,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的拷贝西洋或东洋的文明成就,仿佛这个民族从来就是这样的落后。而本是偏远蛮夷的日本和韩国,却因为保留了汉唐宋明珍贵的文明碎片而最终从蛮夷走向中华,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国。
李渔自幼至青年时期所持江淮官话区如皋方言的特征可阅读由朱谦轩主编《如皋县志》。特点有,(一)词法,1、重叠,动宾看式、动补式、直动直动的式、动啊动的式、动词AABB式表示动作和事态、形容词形宾式。2,词缀,中缀——的、里、巴。后缀——不刺。尾缀——子、儿、头、徕、佬、佬儿、宝儿、家。3词类。把——介词兼动词。同、替——介词兼连词。啊字用法种类繁多。个——代表很多量词用(梦稿本与程高本的异文对比,第81回:宝玉走到贾母房中,只见王夫人陪着贾母摸牌,宝玉看见无事,才把心放下了一半。贾母见他进来,便问道,你前年那一次得(程高本为大,大显然语气更重,梦稿本显然在后)病的时候\(程高本增加:后来亏了一个疯和尚和个瘸道士治好了的)。其中的“个瘸道士”,是江淮方言用法,单独的“个”代表量词,且前面省略数词)。(二)句法,1,语序,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前置,保留宋元白话的几种特殊语式,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双宾语且可互换。2,省略,省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主从短语中,以主代从。二重复句中省略一个单句后另一个单句变成感叹句。双重否定句“非—不可”表示强调。3,简缩句,单一个字。4,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4,反复问句。
通泰方言词汇上的过渡色彩较浓。南方诸方言的“落雨”、“落雪”,通泰方言中,东区仍说“落雨”、“落雪”,西区则与“下雨”、“落雪”两可,而北方话和淮扬方言只说“下雨”、“下雪”。类似于此的还有“寻*找”、“立*站”、“搿*这”等。还有,淮扬方言的“我们”“你们”“他们”,通泰方言说“我俫”“你俫”“他俫”;淮扬方言的“没有”,通泰方言说“不曾”;淮扬方言的“今个”“明个”,通泰方言说“今朝”“明朝”,等等。
句法上,通泰方言中有3种句式值得注意:
一是反复疑问句,通泰方言以“格VP”句式为主,“VP不VP”句式较少见。淮扬方言大致两者皆可,北方话一般只有后一种。
二是双宾语句,通泰方言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接近南方诸方言。例如北京话的“给我一本书”,通泰方言、吴语等说“把本书我”。
三是比较句,通泰方言存在这样一种句式,即比较短语位于中心形容词后。例如“你高似他”,北方话一般说“你比他高”。
红楼梦的主体创作语言为江淮官话,如红楼梦中大量出现的日常用语“家去”、“吃茶”等等,在江淮官话区域的江苏如皋地区至今还是口头用语。当今红楼梦中的其它方言是传抄、改写、整理过程中所加。江淮官话如皋方言是李渔的母语,该方言区的人读红楼梦很轻松,因为词语和句式非常相通。“家去”一语,在红楼梦后40中已然少见,但毕竟仍有。如第85回,薛蝌道:“什么事?”家人道:“/家去/说罢”。第88回,小丫头奉命请薛姨妈吃饭,回来向贾母禀道:“姨太太……今日饭后/家去/了”。第94回,“史湘云因史候回京,也接了/家去/了”。
我们知道,版本问题是红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红楼梦版本众多,异文无数。从版本对照中,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红楼梦蒙府本有句“早知是他,我们大家劝他劝才是”,程甲本为“早知是他,我们大家也该劝他劝才是”,只多出“也该”两字;但北师大本的校注者按程乙本(以及杨藏本等)改成了“劝劝他”,他们不知道“劝他劝”是江淮方言口语中很常用的语法结构。蒙府本第67回薛宝钗劝薛姨妈:“依我说,也[道也](其它抄本该成“只好由”,显然更接近现代)他罢了”,“也[道也]”是江淮方言口语。“这们”,如:“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周瑞家的又问板儿‘你都长这们大了’”、“黛玉笑道:怎么写得这们好了?”,通“这么”,后者是清朝北方官话使用延续至今。红楼梦第92回:宝玉便道“那文王后妃不必说了。那姜后脱簪待罪和齐国的无盐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巧姐听了,答应“个是”。宝玉又道:若说有才的,是曹大姑,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诸人。“个”通果、格,“个是”是标准的江淮方言,是反复疑问句,通泰方言的“格VP”句式,今天如皋地区口语中大量使用。断字为“个”“是”是错误的。红楼梦蒙府本中含有大量的只有今天江淮方言区如泰片区的人能够容易读懂的词语。
《红楼梦》里使用了几百个喝、吃、饮,只留下了两个呷(据程乙本)。一个在第62回:“湘云吃了酒,夹了一块鸭肉,呷了口酒,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夹出来吃脑子”。另一个在第回:“立刻叫小红斟上一杯开水送到凤姐唇边。凤姐呷了一口,昏迷仍睡”。《红楼梦》里原有的呷可能很多已经被改掉了。这两个呷是“漏网之鱼”,是“幸运儿”,很能说明红楼梦蒙府本内容最接近作者。在江淮方言区如皋,这个字还非常大量的常用,还有可组词-嘴,表示惊奇,引起对方的注意。
下面列举对照各版本中的这句话。
戚序本: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乙卯本: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庚辰本: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杨藏本: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蒙府本:湘云吃了酒,夹了一块鸭肉,呷口酒,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夹了出来吃脑子。
俄藏本: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子肉,咬了口,急(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子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梦觉本:湘云吃了酒,又吃块鸭肉,呷酒,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夹了出来吃脑子。
程乙本:湘云吃了酒,夹了一块鸭肉,呷了口酒,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夹出来吃脑子。
笔者认为,蒙府本和程乙本最合理。因为喝酒与吃菜是间隔、连续、反复的过程,这样描述非常形象,即连续喝酒-吃菜-喝酒,旁若无人,这符合史湘云豪爽的性格,可以说蒙府本是红楼梦最早的本子。建议大家读蒙府本,并咨询江淮官话区的朋友。程乙本比蒙府本多个“了”字,这是虚词,是文言向白话过渡的重要特征,自然说明蒙府本更接近原著。有人认为蒙府本抄自程本,笔者认为,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母本,所以基本相同,但蒙府本比程本保留江淮官话原貌更彻底,程本已经不少处北方官话化了。在蒙府本中的各个章回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与程甲本相同的错误,这并不是哪个先、哪个后的判断证据,恰恰是两者同源的有力证据。其它抄本,如果与蒙府本中的江淮官话异文,说明参照母本是程高刻印本,抄成时代在年之后。因为手抄本流传范围极小,刻印本流传范围要大很多。
蒙府本红楼梦和其它版本比较,异文词语还有很多,笔者初步对照,其中有很多江淮官话被修改成北方官话,如果是抄写错误很容易辨别。只要对红楼梦版本初步了解,并结合明清到现代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发展史,就不能说红楼梦是由北方官话改成江淮官话,事实恰恰是相反的变化过程。红楼梦第60回里有一个小丫头,小蝉,程甲本中,她竟有三个不同的名字,一般是小蝉,但一处为蝉姐,还有一处为小蟾。在其它一般手抄本中为蝉姐。但在蒙府本中一律为小蟾。稍有语言知识的人都知道,小蟾比蝉姐要古朴,文言文中用姊,“姐”这个词是中晚清到现代的用法。这是蒙府本比程甲本和其它抄本(甚至包括它们的母本)要原始的明证。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宝玉对袭人说的话,以多数学者推崇的庚辰本为例是这样的:“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段话基本上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可是其中有一句“该死于此时的”这句话在其他版本中不尽相同。出现了一个乱象。现在我们看一下这句话在其他各版本上是个什么样子。为了便于对照我们也把庚辰本的列上。
庚辰本为:该死于此时的。
蒙府本、戚序本(以下简称蒙戚本)为:该死的时。
列藏本、梦稿本(以下简称列梦本)为:死于时的。
甲辰本为:该死的时节。
舒序本为:该死了时的。
仔细比对发现,其中字数少的“该死的时”也就是蒙戚本的句子是其他版本句子的最原始涂抹根据。看来各个版本的抄写者都认为“该死的时”是一句病语,让人看不懂。因而都想把它治好了。其实不需要改动,应该是“该死的时(候)”,不加“候”也说得通,口语表述,比如此时、那时,前面的“此”“那”和蒙府本的“该死的”都是修饰最后的那个“时”字。可以看到各种版本都是在蒙戚本的基础上变化而来。从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蒙戚本较其他版本靠前,也就是说蒙戚本更接近原著。
程高本系统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冬()整理排印的一百二十回本,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世称“程甲本”,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采用木活字排印,由萃文书屋印行。仅仅过了70天,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有刊印了另一部《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世称“程乙本”。间隔这么短时间的原因,一是畅销,但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可以看出朝廷的影响。当今脂批本是过录本,有可能在程高本之后,但内容是真实的,也可以说在程高本之前,程高本的母本与脂批本同源。蒙府本的“姑母”比姑妈更接近古文言文,我多次阐述,蒙府本的很多异文都是这样。以蒙府本为参照,会解释大多数版本异文,当然,蒙府本也有抄错的地方,抄错和有意改写一般容易区别。欧阳健先生的脂伪论有一定道理,因为当今脂本也是过录本。另外,我提出的脂本曹雪芹改著论,即脂本(指创作时的原本,不一定是今天看到的脂本)是在李渔原著红楼梦基础上删改。我相信脂批本的大部分内容是真实的。我是从事法律工作的,有一条法律原则,证据的复制件(相当于红楼梦的过录本),如果没有原件,是不具有鉴定资格,更不能作为证据。今天的红学研究都是在红楼梦过录本上争执,包括脂批本也可以说是李渔早本红楼梦的过录本,当然高景芳改动较多,可署名改著。我是从各版本异文方面,谁更接近文言文角度,判断其整体内容是否更接近红楼梦最原始真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红学版本研究的方法论。我刚刚作了初步比对,从大的方面即创作语言,作出的判断。蒙府本和程高本的异文更接近古文言文,即使他们也是过录本,即使抄写刻印时间有可能在其他版本之后。其他版本是抄写时改动。因为都是过录本,过于纠缠这些过录本的形成时间没有价值。所以,欧阳健先生的脂伪论,即使成立,也是脂批本红楼梦原本的过录本在程高本之后,并不能确认脂批内容一定为假。
蒙府本异文最多(并得到列藏本的印证),都是江淮官话被改成接近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白话趋势,这个定律估计没有学者否认。在没有否定证据的情况下,正常思维蒙府本应该最古老,现在很多人并不怎么认为,有异正常思维规律。另外,蒙府本出现大量的吴语语言“伊”,李渔在兰溪老家夏李村伊山头建造有“伊山别业”,在一条大主山的尽头,符合红楼梦大观园布局。李渔隐居此处3年多。
我们如果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证据确凿的最早的红楼梦故事内容应当确认是程高本红楼梦,其它手抄本目前尚不能确定具体形成年代。当然有些手抄本原始母本肯定比程高本早,比如蒙府本。把脂批本称为甲戌本是不科学的,所以笔者使用“脂批本”这个概念。高鹗是北方人,肯定不会熟练使用江淮官话区的“家去”,这也说明,后40回的主体情节和语言和前80回还是同一个作者所创作,回故事情节是完整的,贾宝玉中举符合张宗仁中举,应当是原来就有的情节,高鹗只是整理改写。
如皋长牌也称纸牌,又叫“笃子胡”、“游胡”,共张牌,这是一款具有强烈地区性的纸牌游戏。现在全国只在南通地区流行,其他任何地区都没有。红楼梦中关于贾母等人玩牌(红楼梦多处描述是“斗”牌,如第20回:同贾母吃毕饭,贾母犹欲同几个老嬷嬷斗牌解闷)的描述与如皋长牌吻合,江淮地区民间打牌娱乐说“斗”,没有“斗”麻将的说法。红楼梦描述“贾母笑的手里的牌撒了一桌子”,牌在手中,又用撒,肯定是纸牌,不是麻将。而且此盘仅贾母、凤姐、薛姨妈三人玩,和今天南通长牌每盘都有一人轮空是一致的。该牌局中,贾母要胡牌留的牌是二饼,这是长牌中非常重要的一张牌,以此牌胡牌几率非常小,轻易等不到。一二三饼是文钱,计算的胡数最多,*博中赢钱最多。王熙凤拍马屁说贾母留的二饼,说明了这个如皋长牌中特有的规则。麻雀牌也是纸牌,但是以筒代替饼,没有二饼的说法。故说红楼梦中所玩纸牌是仅在南通地区北三县流行的如皋长牌又称南通长牌。这是红楼梦李渔原著的力证。
红楼梦中,写姑苏甄士隐岳丈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如字用于州县级地名,仅如皋也。红楼梦中交代甄士隐在女儿英莲被拐后,到岳丈家生活。姑苏与如皋一江之隔,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应该很密切。这也符合李渔在如皋娶妻成家的情况,李渔是甄士隐的原型,他早年有一个女儿,后来一直没有提及,似被拐卖。李渔的大隐思想,和甄士隐名字及红楼梦中的描述是相合的。
张云泉可能是靖逆侯张勇的后人,《春柳堂诗稿》中,铁岭、镶*旗、先世曾累受国恩、题祖先堂画轴、封侯等与靖逆侯家族是吻合的。张宜泉诗中的雪芹可能是年左右在世的靖逆侯张家同族人。张宜泉婉约的诗词风格似乎也受到高景芳《红雪轩稿》的影响,张宜泉对戏剧的精通则合红楼梦的戏剧元素。
关于《随园诗话》。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乾隆五十七年刊本)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桥。”“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几日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属“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厓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卷十六)“相隔已百年矣”卫我们指明里红楼梦旦创作时代。
《文献》年第2期发表袁枚一篇佚文:《星湖诗集序》。袁枚在序中写道:“曹星湖明府以江右孝廉出宰如皋,性眈吟咏。五年前,余已采其佳句刻入诗话矣。今以全稿寄示,余思雉皋最繁邑也,明府能游刃治之,琴歌酒赋不稍累,其神识异人哉!”序末署“嘉庆元年立春后十日,随园老人袁枚序,时年八十有一”。嘉庆元年春往前推五年,正是乾隆壬子年春。袁枚刻入诗话的曹星湖明府的佳句,我们在乾隆壬子年(57,)刊刻的《随园诗话补遗》卷二找到了。移录如下:曹星湖明府诗,清新可喜,近蒙寄示。录其佳句云:“竹声随雨至,花影送晴来。”“霜浓皴地面,树秃减风声。”“花是当窗宜密种,草非碍道莫轻芟。”皆可存也。余性伉爽,坐车中最怕下簾。曹有句云:“平生眼界嫌遮蔽,风雪何妨一面当。”与鄙怀恰合。
曹学一直自称为考证派,其实也是索隐,只不过因为百年新红学特别是胡适提出曹寅子曹雪芹作者说之后,占主流的研究者简单认同,让他们有考证派的优越感。但百年尚无定论,用笔者的李渔一次原著,高景芳、高鹗两次改写理论可以解决包括刘梦溪先生《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脂砚何人”、“芹系谁子”、“续书作者”的“曹学三大死结”等大多数红学疑问,笔者说:芹系女“子”、脂砚宗“仁”、续书乌“者”(乌有续书之说)。对欧阳建先生的“脂伪论”,笔者认为,因为脂批本本身就是由李渔红楼梦等早本改著而成,脂砚斋批语和文字自然有与原本的合成痕迹。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魏贞庵相国根据崔氏和郑氏合葬墓的墓志铭断定《西厢记》与事实不符,建议李渔写一本《西厢记》的“翻本”,“以正前谬”,他当即拒绝。他说:“予谢不敏,为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证,其败可立见也”。此前,还有人想改写《西厢记》,有人想续写《水浒传》,去征求李渔的意见,李渔力劝他们放弃这个愚蠢的念头,李渔说:“《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稳,磐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李渔的睿智特别在今天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的李渔原著,高景芳、高鹗两次改著新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上百本明清古籍作论证依据,并非无据索隐。涉及到如下地区:江苏如皋(李渔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地)、浙江兰溪(祖籍)、金陵(浦口星甸和石桥,大观园原型五槐山庄)、安徽宁国(宁国府)、杭州(西溪,李渔石头记创作地)、苏州、扬州、徐州(张竹坡)、福州上海松江县(贾宝玉原型张宗仁青少年时期生活地)、兰州、甘肃张掖、陕西洋县、西安长安区贾里村和大兆乡、江西古建昌府(辖南城、泸溪即今资溪县、新城、南丰、广昌)、渤海(古地域概念,即山东高密、昌邑、高青县一带)、江西湘江流域(会昌)、广东韶关、辽宁铁岭、南京张侯府、北京(半亩园、天春园)、承德避暑山庄、庐山。期待这些地方的地方志研究能够带出红学论据。
红学研究,自有网络的新世纪十年来,我们能够阅读到比前人多以万倍计算的信息,视野应当更加开阔,这点不用妄自菲薄。网络上各种红学言论,对我们的研究多少都有启发。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史料编年”占其全书三分之一以上。上起明崇祯三年(),下至清乾隆五十六年()。而绝大部分是前人的诗文集、志书、墓志铭等摘录。但所谓乾隆曹雪芹时代的史料却很少。因此,也无法通过这个“史料编年”得出乾隆时代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结论。
我们应当相信绝大多数学者的人品,伪造史料的毕竟极少。如否定脂批,红学研究会很狭窄。但对各种史料,应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网络上虽然也有错误,包括故意作假,但毕竟利大于弊,况且错误观点,更容易受到质疑。再次感谢网络和包括曹学研究在内的广大红楼梦爱好者。
笔者绝无“秘书”,只是拾掇起李渔和高景芳历史资料中的散金碎玉,解读李渔和高景芳其人及他们的著作,试图锻造出一盏探索红楼梦真正作者和最早形成时代的萤灯,抹去历史的灰尘,还原千古一著《红楼梦》的前世“金”身。
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说:“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王国维是红楼梦美学研究的先驱,他的先见之明,说明脱离作者和创作时代的红学研究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走向谬误。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把探询红楼梦作者比喻为寻找飘渺仙子,笔者有旧词《蝶恋花》:神女仙居无觅处,天阙遥遥,剩有人间住。纤指括苍隐云雾,追梦轻越莲花渡。偎水依山花寂寞,枝俏容娇,一任风流妒。盈燕缭烟野虬树,芬芳陶醉迷归路。
笔者云:欲读懂红楼文字,先识江淮方言。欲品鉴红楼风月,先观色空蒲团。欲会领红楼背景,先察嬗代江南。欲确知红楼作者,先研笠翁传奇。
笔者意见:红楼梦作者——李渔著,高景芳、高鹗改著。对李渔及其著作的红学研究应当提升,形成一个红学新分支——李渔红学,这同时也是李渔研究的一个全新分支。
本文立论提出下列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1,年左右李渔在杭州西溪综合自己所著、编次、评批、整理的多篇名著重新创作而成《石头记》又名《情僧录》,由吴玉峰题名为《红楼梦》出版,孔尚任评批本则名《风月宝鉴》,由梁清标作序出版。
2,脂批本红楼梦系从康熙壬午年(年)前数年到康熙末期(年),由高景芳化名曹雪芹,在其乡间别业——今南京浦口五槐山庄,改编《风月宝鉴》创作形成的《金陵十二钗》书稿,其夫靖逆侯张宗仁化名脂砚斋评批并参与创作。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3,年,程伟元收集齐多种红楼梦手抄本(含高鹗家族流传下来的脂批本),故事完整,共回,邀请高景芳家族后辈高鹗,把前面把序言和凡例改成第1回和第2回,把后面30回拉长为40回,整理出回红楼梦,刻印出版。高鹗对红楼梦应署名改著。
4,脂批本红楼梦大观园主要原型——南京浦口区星甸镇荣庄的五槐山庄。
5,《林兰香》、《红雪轩稿》与红楼梦关系重大,过去被忽略,尚待加强研究。
6,明末清初苏州戏剧家李玉与李渔为同一人。
7,笔者的红楼梦演变流传学说,形成一个完整连续、有据可考的演变过程:李渔——高景芳——康雍乾时期某些传抄者、高鹗——麟庆——刘铨福——光绪末年某人——胡适。
8、红楼梦的基础和主体创作语言为江淮官话如泰小片方言。排除明显抄写错误,蒙府本和程高本红楼梦同源,保留了大量江淮官话区方言词语和句式,是最接近脂批本作者的优秀版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