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
ID:gjrwls
一场*权更迭的战争,大体走向应该如是这样的:
要么是强大的一方经过长期准备,最后以狮子搏兔之势一锤定音,要么就是在经过几年步步为营的拉锯之后,一方实力耗尽,患生肘腋,人心思变,最终放手一搏,孤注一掷,在决战中被击败。
从哪个角度上讲,都不该是靖难之役的图景。
从战术上讲,燕王一方明显更占上风,在塞外北境淬炼的劲旅拥有更坚韧的战斗意志和更加娴熟的战术技巧,总能取得战术上的辉煌胜利。
然而在战略上,燕*打了三年多,仅仅控制了北平周边的保定、永平,“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连今天天津地区的三卫都长期在朱允炆的中央*队手中。
建文帝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调动了全国的资源,面对燕*凶狠的攻势,采用了持久战的策略,同时在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不远处布置了吴杰、平安、盛庸的大*,只要燕兵一动,他们随时可能突袭北平,直接结束战争。
拿出一副建文三年()秋天的形势图给任何一个人看,恐怕不会有人对朱棣的命运保持太多的乐观——以三郡兵马对抗天下围攻已有三年,粮草、兵马逐步消耗。
六个月后,战争迎来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结局。
无将可用的建文帝朱棣的野心在当时并不是秘密,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朝鲜使臣一顿饭的工夫就能看出朱棣的野心,朱元璋恐怕更是洞若观火。
建文元年(),在控制北平城后二十余天里,朱棣迅速平定了北平周边地区。这二十余天里,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守将宋忠;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归附。七月二十七,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
如此雷厉风行,充分说明朱棣起兵准备已久。但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此了。这已经是他提前规划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目前掌握在他手中的兵力勉强过万。
建文帝往往被后世描绘成白面书生形象,身边往来的也都是齐泰、*子澄、方孝孺等书生。整个靖难战争期间,中央*队严格执行了以文驭武的*策,大幅提升了文官地位,也并没有号召其他藩王起兵,反而在第一时间就召回了在辽东就藩的辽王朱植。辽王原本颇有*功,但他一离开北境也再无作为。建文帝身边可用的武将,目之所及实在寥寥无几。
建文帝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将,他就是当年在长兴坚守十年的耿炳文。耿炳文守长兴倒是不假,但战局稍微一胶着,觉得划不来就会退兵。这种情况下坚守十年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什么特别突出的*事奇迹。
就这样,南*以守成老将统率,执行着保守战略,踏上了向北方的进攻之路。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现藏江苏南京阅江楼
由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屡屡失策,使得战局最终发生突变。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年7月13日),燕*攻入南京,朱允炆点燃宫殿,不知所踪
朱棣为什么敢以身犯险在为耿炳文饯行时,传说建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这句话出自清末夏燮《明通鉴》一书,四百年前朱允炆是否说过这话,单靠这一条证据显然牵强。但考察靖难战例不难发现,朱棣在战役中毫不介意以身犯险,经常带着几个人就敢冲大营,甚至独自一人就敢给大*殿后。
此时的朱棣四十多岁,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无论朱允炆是否说过那句话,南*的确没人敢动朱棣一根毫毛。在真定之战中,朱棣通过樵夫提供情报,亲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耿炳文二营。
此时耿炳文去城外送客,护城河上的吊桥都没收起,绳索就被燕*轻骑砍断,耿炳文在最后关头冲入城内,城门马上紧闭。朱棣距离城头二百余步,从容满弓放箭,一名在城头叫骂的南*应弦而毙,城中惊惧。
之后,耿炳文出城列阵,在前线胶着之时,又是朱棣亲率轻骑,沿着城墙绕到南*背后,一个冲击直接把南*大阵冲了个对穿。惊慌失措的南*士兵争相逃跑入城,乃至于自相残杀。耿炳文再次收拢士兵,坚守真定城三天,力保不失。
此战燕兵斩首三万余级,积尸塞满了护城河,被河水冲走的尸体更是数不胜数,缴获马两万余匹,获得数万俘虏,朱棣大手一挥尽散遣之。这固然有打击南*士气的考量,但也可见此时燕*的后勤上限就是万余人的水平,突然多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实在是养不起。朱棣能做的也仅仅是返回北平而已。
兵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朝野震怒。建文帝将大*派到真定,距离朱棣的根据地如此之近,相信他是希望通过一场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打垮朱棣原本不多的野战主力,随后迅速平定这次战争。
朱棣此次战胜,不过是巩固了他那仅有三个府的小小根据地而已。建文帝却被这次战术性失败刺激,决心临阵换将。*子澄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力荐李景隆;齐泰反对,但建文帝不听,李景隆遂拜为大将*,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表现得如同燕*的内应李景隆是个官二代,其存世画像可见,人长得很是高大帅气,但自视甚高,众老将都讨厌他。
李景隆像
李景隆,小名九江,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爵曹国公。靖难之役时,出任建文帝大将,统帅50万大*北伐,却屡屡败于燕王朱棣。朱棣袭取南京时,正是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金川门投降,为燕*打开了大门
朱棣闻讯大喜过望,在他眼里,李景隆不过是“豢养之子”,一个草包二世祖。汉高祖刘邦何等人杰,不过能将十万兵,而建文帝这一次让李景隆统帅了号称五十万的庞大部队,朱棣评价,纸上谈兵的赵括让赵*四十万被秦将白起坑杀,如今建文帝这波操作,就是自己挖了个坑让李景隆带着南*主力跳进去。
朱棣提出,李景隆有五条必败之理:
领导力缺乏,团队缺乏统一思想(为将*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
水土不服,缺乏补给(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
孤*深入(不量险易,深入趋利);
领导个人素质太差(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易挠);
团队素养也不行(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
朱棣对李景隆的鄙视可见一斑。
整整两个月时间里,朱棣都带着主力机动部队在外,北平城只有残疾世子朱高炽坚守,李景隆硬是没有抓住机会。他先是磨磨蹭蹭,紧接着来到城下又中了守*的夜袭。当时围攻北平的南*士兵亲眼见到城墙上有女人向他们投掷石块,可见城内兵力物资缺乏到何种地步。
南*都督瞿能眼见就要攻下彰义门,却被李景隆叫停。几个月前趾高气扬将周王从开封王府押回南京的李景隆,此时表现得极其颟顸,一直有种说法流传于世,说他根本就是朱棣的内应。
等朱棣率领朵颜三卫骑兵回到北平城下时,这几十万南*的命运已经注定悲剧了。在坚城之下,优秀的将领可以围而不发,专门在援兵必到之途设伏,所谓“围点打援”是也。
李景隆则命令手中的机动部队丢掉一切辎重,向山东战略性转进。李景隆的大帐在郑村坝,即今天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东坝。在这个比四环还多一环的地方,李景隆撤退时忘记通知二环外的攻城部队,数万大*被燕兵全数扫荡。
拼光了朱元璋留下的野战部队等到建文二年()春天再次决战时,南*已经全无当初的士气。此时的南*统帅还是李景隆,因为*子澄隐瞒了李景隆的败绩,只说什么李景隆打了几个胜仗,天冷了回德州休整一下,来年春天再进*。李景隆约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
两*会战于白沟河,离北平城也不远。南*一开始占上风,因为前锋平安长期追随朱棣,朱棣称他为平保儿,他非常了解朱棣的套路。而当初几乎攻破北平彰义门的都督瞿能也一同配合,居然逼退了燕兵。郭英又及时赶到,封堵了朱棣的退路。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结果又是李景隆的神操作,叫停了攻势。
两*各自休整后,瞿能再次引众搏战,南*大阵高呼口号:“灭燕!灭燕!”山呼海啸般,攻势如火如荼,形势再次对燕*不利。正当南*即将得胜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中央*顿时大乱。李景隆自从率*出征以来总是能招致这种不吉利的倒霉事。
郑村坝大败之后,建文帝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李景隆这么久了没有捷报传来,大概是权力太小,放不开手脚。于是像*徒一样加大了*注,建文帝派了个太监带着玺书、*钺弓矢过去,如同尚方宝剑一般,给了李景隆的将兵大权。结果还没过长江,风雨大作,这些赐物全都被卷进江水里冲走了。
此时的南*阵后燃起大火,原来是朱棣又带着那支忠心耿耿的亲卫轻骑奔袭绕后了。在一阵混乱中,燕*士气大振,数十万南*再次尽没。在李景隆的中*帐中,燕兵搜出了建文帝赐李景隆的斧钺,原来第一次赐物被卷进长江之后,建文帝又派人送了一套。
“古都北京”展览中展示的明永乐款铜火铳,现藏首都博物馆。明初火器已经相当成熟,在靖难之役中,南*和燕*都曾大量使用火器作战
随后李景隆又丢失了德州,并在济南城下逃跑。自此,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野战机动部队拼光了,攻守之势逆转,纵使拥有天下财赋,但重新练兵终归需要时间。从此,朱棣不再老老实实等着南*将几十万人的大营扎到北平大门口,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这对一支以骑兵见长的部队而言再合适不过。
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接下来的一年里,燕*的日子并不好过,战场从平坦的华北平原转移到山东丘陵地带。燕兵原本将李景隆从雄县打回山东,一口气攻下德州,准备转攻山东首府济南。结果坚守此地的山东参*铁铉和接替李景隆的盛庸奇计频出。
铁铉诈降,命勇士埋伏在城墙上,待朱棣进入,便抛下铁板袭击他,并另外设伏断桥。结果朱棣还未入城,铁板便突然被抛下,朱棣坐骑被击中倒毙,伏兵暴露,桥在仓促之间也未截断,朱棣策马奔驰而去。
朱棣十分气愤,决定使用大炮攻城。铁铉在一些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燕*只得停止炮击。围城共三个多月,可济南终固守不下。
朱棣此前从未在一座坚城下逗留如此之久,只因为他相信,攻下济南后,整个山东落入手中,南北粮道尽在掌握,在河北等地的南*将不战自溃。说到底,朱棣和建文帝一样,期待速胜,建文帝是不想拖,而朱棣则是拖不起。
这年冬季,燕*听闻南*主力再次北上,一场新的决战就此展开。双方都试图沿着大运河向南打,这样方便粮草转运和兵力调动。而当初燕*攻占的沧州、德州等地,早已随着燕兵北撤而被建文帝一方重新掌握。
然而,朱棣此番得到了情报,先行南下,二十余日就从北平打到山东。朱棣决定扰乱南*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从馆陶渡运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
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弩。盛庸此前在济南和铁铉并肩作战,有过击败燕*的战绩。此次他依城列阵,准备迎接燕*骑兵的冲击。朱棣的骑兵如期而至,冲击左翼,左翼岿然不动。也许想起了此前对付李景隆的办法,朱棣亲率骑兵直冲中*,果然,大阵被冲开了!
朱棣眼见着自己的骑兵冲开盛庸的大阵,却像是盐撒进了水中,逐渐被稀释在南*步兵的密集阵型中,而两翼的南*也开始收缩,向中心合围——中计了!
最终,在燕*名将张玉、朱能的拼死冲杀下,朱棣避免了被俘的命运,大将张玉却殁于此战。
姚广孝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姚广孝,幼名天僖,出家后法名道衍,广孝为赐名,元末江浙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是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主要的谋臣之一,战争后期,他建议燕*孤*深入,奇袭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建文二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中央*的第一场大捷。朱允炆十分高兴,告捷太庙。盛庸*势大振,燕*经此败,以后再南下,皆由徐州、沛县,不再走山东。
建文三年(),燕*又来到两年前大胜南*的真定,将守*诱出城池,在藳城大战一场,又是天降狂风,燕*借风势又获大胜。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
疾趋京师至此,燕*靖难已有两年多。虽然屡战屡胜,但战术上的胜利根本无法转换成*治上的成功。燕*兵力太少,如果分兵,就根本无法与动辄数十万的中央部队周旋,而如果不分兵,那好不容易打下的城池,转手就被建文帝的部队克复。
经过几次大战后,朱棣还想像以前那样,让部队休整一番,而他手下的*师、僧人姚道衍清楚,无论南*损失多少次,他们终究可以重新练兵,东山再起,而只要燕*的主力遭遇一次大败,战争就结束了,他们每个人都会顶着反贼的罪名,被押到南京的法场上。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姚道衍如是说。这是一次豪*,朱棣掷出了骰子。建文四年()正月,燕*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开始就沿着运河南下,而是绕开了沧州等地,直接穿过华北平原,过保定蠡县而趋德州,随后在此地沿着大运河迅速南下。
两个月内到达徐州,徐州守*坚守不出,燕*也不纠缠,一路向南驰奔,一个月内到达安徽宿州。平安见到燕*一路南下,带兵来追。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航拍图。靖难末,建文帝烧毁其中奉先殿。朱棣登基称帝后,虽然下令重建奉先殿,但在永乐十八年(年)迁都北京后便整体闲置。嘉靖十四年明世宗下令“以后勿得整修”,至万历年间南京故宫已仅剩武英、奉先殿大体完好
在齐眉山,燕*前锋被徐辉祖击败,再加上暑热,燕*陷入窘境,众将要求北返。朱棣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分人站于左侧。朱棣明白,此时返回北方,根本不可能安全撤回北平——之前强行*绕过的那些北方雄镇,此时成了撤*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多亏了当初在东昌拼死救援朱棣的朱能这时强力支持,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燕*听罢居然也就稳定了*心。
朱棣马上利用这难得的一点士气,取得了一个战术性胜利——截取了南*平安部的粮道,这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南*居然在距离首都如此之近的地方陷入了缺粮窘境,平安等将领决定以三声炮响为信号,组织士兵突围。
第二天,三声炮响如期而至,南*士兵纷纷向灵璧各城门奔去,城门打开,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群扛着云梯的燕*士兵正向灵璧城墙冲来。原来燕*选定的攻城时间正是同一天,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就这样,原本一心突围的南*前锋部队不知突向何处,后排士兵却一心想出城求生,挤成一团。城门已开,燕*的骑兵顺势而起,南*门户最后的力量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此后的燕*以直线向南*全速前进。十八天后,扬州失陷,金陵震动。朱允炆赶忙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对姐姐说,“这不过是奸臣的缓兵之计,就等着远方的援兵”。郡主默然,此时的一切有条件谈判都不可能得到朱棣的正面回应了。
在燕*进兵距离南京三十里的龙潭时,建文帝已经彻底坐不住了,朝中大臣劝他逃去浙江,或沿着长江溯游而上到达武昌,以图兴复。结果方孝孺前来说:“城中尚有禁兵二十万,唯有力守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
就这样,建文帝丧失了最后的求生机会。守卫南京城西北面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直接打开了城门。
建文帝绝望地点燃宫殿,此时他也许想到了被自己逼得自焚的湘王朱柏,也许会回想这三年多的战争中他曾有无数机会,但几乎每一次机会的拒收单上几乎都有他的签名。
爷爷亲手交给他的华丽宫殿笼罩在火海中,那个25岁的皇帝朱允炆在冲天大火中不知所踪。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朝代:秦朝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闲谈:苏轼
吕雉
韩信
猪毛
慕容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