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怀来的昌镇长城
TUhjnbcbe - 2021/3/26 10:29:00
昌镇长城是内三关(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长城的一个重要段落。它东接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镇边城并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全长公里,分居庸路、*花路、横岭路三路镇守。据《武备志》记载,共计有“城堡二十八,空心敌台二百五十,守边墩台百六十九”;另据《畿辅通志》记载:“内三关共有关隘七十九”;《方舆纪要》中也有昌镇中“居庸关有墩寨七十三、城二、堡三、马步*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二员”的记载。由此可见,昌镇的防御体系和设施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怀来长城东北接延庆县八达岭西南的石峡长城,从陈家堡村东山起,向西至大营盘转而西南,穿越东花园、瑞云观、小南辛堡两镇一乡西行至水头村元城岭止,全长54公里。

从长城的起止看,虽长城弯转曲折,但基本上是东北—西南走向。

长城位于怀来县东南部,均建筑在山顶和山脊上,在高山峻岭中穿行,地理位置相当险要,特别是由陈家堡六号楼至板达峪、从庙巷至长城终点元城岭两段长城,均建筑在海拔米以上的高山上,而终点以外,即从元城岭至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势更加险峻,能起到屏障作用,故未建长城。 

怀来长城的建筑形制包括了三种形式,即:砖、石、灰结构,灰、石结构和干插石结构,是内长城建筑中的精品。


  怀来长城从北京八达岭向西经过石峡关长城,进入怀来陈家堡,从陈家堡到大营盘一段的长城,是八达岭长城向西南的延伸,基本保持了八达岭长城的建筑形制,也是目前保存较好的一段,即墙身剖面成梯形,平均下底宽约5米,上底宽约4米,高约5米,墙身包皮使用5—8层过凿石条,灰浆粘砌而成。城墙顶部用3—4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铺砌,灰浆灌缝,平整结实。墙身内部用三合土、砖头、石块填充。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宽约0.7米、高约1.8米、顶部成拱形的砖砌门洞,有砖石台阶直通墙顶,守城将士、兵骑可由此上下。城墙顶宽4米,可容四马并进,八人排列。靠内侧砖砌l米宇墙(或称女儿墙,即城墙上所筑的矮墙);靠外侧,用砖砌起总长2.5米,高1.5米的垛口,其中垛长1.75米。离底部(即城墙墙身顶部)约O.24米处有一个0.2×0.3米的小窗口,叫射洞,守城兵士通过此洞来射击敌人,距底部约为0.72米的垛口瞭望口尺寸为0.8×0.8米,此口能起到瞭望和监视敌人的作用,在瞭望口下,即城墙墙体顶部平面上,向外修有排水沟和吐水嘴。这样的形制在石峡长城上还能见到,但到了陈家堡一带,长城上的女儿墙和垛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都被拆毁,有的段落的长城石条也被拆毁,只存夯土墙心。在6号敌台附近有两堆城砖,是当年被人拆下来没来得及搬下山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文管所出面禁止拆长城,这些长城砖才得以留存至今。

这段长城的敌台是分为二层的建筑,当地人们常称为“楼”,或三街六巷楼。长城多从矩形楼(也有少数圆形敌楼)的短边中心入楼下层,下层地面同长城墙体等高,内外二侧各有三个可守望避风、作战用的小房间,并设有瞭望口、射孔,上层有射击、守望用的垛口。上下二层有石阶可供上下。敌楼是戚继光在内长城的杰作,只有内长城才有二层空心敌楼,但是怀来县几乎没有完整的敌楼了。在陈家堡到*台子的一段,有九个敌楼被编了号,9号楼东西墙各有三箭窗,南北墙各有石券拱门,但砖砌垛口全部坍塌,7号楼东西墙各有6个箭窗,南北墙各有石券拱门,楼体较好,这可能是怀来仅存的敌楼;而8、6、5号三座楼仅存一两面墙,1—4号楼只存残基。

*台子到大营盘一段长城为块石码砌,十分珍贵的是这段长城的毛石干插垛口和女儿墙居然还有的保存着,可能是因为没有用砖砌,所以保留至今,看来自然的毁坏力量远远比不上人的毁坏力量。

年夏,《河北日报》“长城文化纪行”报道组的记者来到位于*台子和大营盘中间的坊口村一带考察长城,在村民杨在起的家里发现一块石匾,上面刻有“踞虎关”字样。此匾宽约一尺,长约一尺半。“踞”字双线刻成,“虎”字已经被凿坏,“关”字仅剩半边。据杨在起老人回忆:20多年前,他在距坊口村1公里处坍塌的长城“敌楼”下的乱砖堆里发现了这块匾额。当时已断成两截,一半他背回家中,另一半由同村村民宋德文背回。杨在起背回石匾后,放在自家门口当坐具。因为“羊”与“杨”同音,在当地有虎克羊的说法,正好杨家有人生病,于是杨家人便将“虎”字凿掉。由于宋德文移居北京,另半块匾额下落不明。村民们说,“踞虎关敌楼”为上砖下石结构,门洞宽2米多,高3米。据当地文物部门推测,所谓敌楼应该是明代的一个长城关口,敌楼不会有2米宽的门洞。记者们在采访了长城研究专家后认定,这里应该是新发现的一处长城关口。有关踞虎关的文献记载、*事地位和历史意义,还有待文物专家进一步发掘研究。

板达峪到大营盘一段长城坍塌地段较多,有的地方已无墙样,敌楼无一幸存。

庙巷长城堪称长城中的精品,人称“样边”,位于小南辛堡乡庙巷村东南5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从大营盘到水头村基本是自北向南,这段长城整体保存较好,墙体剖面呈梯形,下底宽约5.5米,上底宽约4米,高4—8米不等。墙体全部使用过凿石条砌筑而成。石条平均长60厘米,宽30厘米,厚25厘米,使用石灰浆粘砌。每层石条之间,均使用薄石片找齐。靠最上层石条下部,使用薄石板出檐7厘米,以利排水。墙体内部除利用原山体外,还使用三合土、砖头、石块填充。顶面使用厚石板铺砌,并利用高低差将雨水顺排水沟引入预留在最上层石条之下、出檐石板之上的排水孔,将雨水排出墙体。内侧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个宽约为0.7米,高约1.8米石条砌成的门洞,门洞内顺墙体使用石条台阶,直通墙顶,供守城将士上下。


  据传当年徐达在修筑居庸关长城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先在重要地段建造了样板工程,并“召开现场会”来示范,实际上这段石砌长城应该是嘉靖二十七年(年)戚继光总理蓟镇事务时修筑的。遗憾的是,当年的这段样板工程,现在庙巷以北的长城上垛口和女儿墙均被拆光。庙巷以南高山峻岭上的长城,垛口和女儿墙断断续续地得到保存。

庙巷以西至水头一段的长城,除有灰石砖结构外,尚有灰石结构和干插石结构。所谓灰石结构,即城墙和城楼全部采用石头砌成,用灰浆粘接,这种城墙宽通常只有1.3米,垛口较低,用石多为毛石,取其一平面为外侧,而干插石结构的城墙是不用任何粘接物,只用石头叠垒而成,这样的长城宽、高不足2米,防御能力较差,大概是因为这一段长城基本建在崇山峻岭上,山险已经阻挡了敌人进攻。

在庙巷样边长城附近,可见到一条已废弃的公路基址,宽约6米,毛石铺成,蜿蜒曲折在长城外侧盘旋,是日本侵略中国时修建的*事通道。其目的在于连接北京与西北*事交通,成为日*侵华的永久铁证。据当地农民说,当年国民**队从怀来向北京撤退时走的也是这条路。样边长城水门上的炮台

长城墙体内侧(有时在外侧)不定距离的山顶上还有烽火台、烽堠,是主要用于瞭望传递*情,并兼有保护屯田、检查保护过往客商以及支援附近地区防务的建筑。烽火台大小不一,长、宽、高均在5—8米,小的长、宽、高不足2米。水头村挂子庵附近的烽火台就很小。


  水头村西南的元城岭是昌镇长城的西尾端,长城到此后因山势险峻而突然中断,所以当地群众都爱说:“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挂子庵(附近一个小山名)”。在元城岭上有一个小城堡,人称元城子,位于长城外侧约50米的地方,元城子呈不规则椭圆形,城门宽0.6米,高2米,坐西朝东,南壁有“福”字砖刻,年代不详。城中位线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外围城墙宽1.5米、高6.5米,现存石基高4.2米。城中原有铺房3间,靠南侧一间是东西长4米、南北宽3.5米,坐南朝北的房子,现存80厘米的墙。靠北侧两间是东西长6米、宽3.5米,坐北朝南的房子,现存0.6米的墙。墙后北城上原有一尊铁炮,直径约0.4米、长约2米。年大炼钢铁时炸毁,西南角存一壕沟,宽0.8米、深2.5米,6米长坡状甬道可达壕底,壕底南拐开一小南门。样边长城水门

在水头村附近的山谷中还有一个水门,墙体长约40米,宽约12米,高约6米,中间有一个门洞,装有对扇门,平时可通车骑,起着关门作用,为过往商旅提供通道,下雨时可作水门,起着疏通山水的作用。水门旁山顶上有长城,墙体上筑有圆形敌楼和炮台,以保障此门的安全。现敌楼和水门上的门楼已经拆毁,门洞尚好,因为近些年雨水少,水门用石块堵住了,炮台还在,同白色石条砌筑的长城显得很雄伟。另外在大营盘和庙巷之间还有一个北7号水门。

怀来昌镇长城尽管建筑精良,但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使这一标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古代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

年“七七”事变后,我抗日*民凭借长城天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此,日本*队强行拆除了部分长城,给长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后土匪对长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和炮击,使部分长城弹痕累累,面目全非。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长城的破坏最为严重,位于长城附近的陈家堡、*台子、辛房、陆家坡、板达峪、大营盘、横岭、镇边城、坊口、坊安峪、庙巷、水头等十几个村落为营造房屋拆除了大量的长城砖石,如陈家堡的村委会房屋几乎都是长城砖盖的。从长城主体和附属建筑现存情况看,百里长城的主体工程按百分比计算,完好无损的不足3%;墙体完好,垛口破损的不足15%;破坏严重的约50%,其余部分墙体拆除,只存芯料,有的干脆只存遗迹,多座长城附属建筑如敌楼,无一完好无损,保存较好可辨别制式的仅有40%,其余只留一堆遗迹。

横岭城


  昌镇长城横岭路的路城是横岭城,今怀来县横岭乡所在地。明弘治十八年(年)筑北城一道,正德八年(年)筑南城一道。《大清一统志》记载:城“东西跨山,南北当两山之中,长五百二十丈,周一里有奇,铁门三,水门三。”城内有横岭仓屯储粮草。南门处有校场及演武厅。横岭城虽然不大,但*事位置重要,驻*级别不断提高,嘉靖三十八年(年)设参将,明隆庆三年(年)夏,曾派“总兵官中*都督府署都督佥事定辽杨四畏总督*门,中*官大宁都司署都督指挥佥事路州暴以平,分守横岭城”。到明万历元年(年),仍派“总兵官署都督佥事定辽杨四畏分守横岭城”。这守卫官员的级别够高的。现横岭城的城墙基本轮廓还在,为不规则四边形,东西、南北均不足1公里,建在东花园乡通往镇边城的南北公路上,扼守道口,地势在两山之间,故城整体不在一平面上,东、西城墙翘起在山坡上,中通大道,南门的两个门洞尚好,北城门楼完好。北门原来也有2个门洞,在40年代初被山水冲毁1个,后东花园至镇边城再到门头沟的道路穿城而过,因此北门和城墙已没有用处,人们就将另一个门也堵住了。横岭南门

横岭城地处张家口、怀来到北京的一个重要山口,历来是*事要地。明嘉靖二十九年(年)发生著名的“庚戌之变”,蒙古人俺答部的一小部分即从横岭攻入北京城下,他们劫掠过后,俺答部大部分从横岭返回,并在此重创明*追兵。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队在北京周围的得胜口、居庸关、南口镇、石峡、长峪城、横岭城、镇边城沿长城线上部署了约6万*队,阻挡日寇的侵略,伤亡近3万人后撤退到张家口、怀来。年,八路*再度从横岭城“向伪满边境挺进”。著名的抗战*事摄影家雷烨将这一珍贵镜头拍摄下来。由于雷烨同志年春牺牲在前线,照片拍摄地点一直是个迷,直到5年才被长城摄影爱好者诗书先生确认。

镇边城


  昌镇长城保存较好的城堡应当是镇边城。镇边城现为怀来县横岭乡镇边城村。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镇边城在河北昌平县西一百里,接宛平县界,明正德十五年(年)筑,东西跨山,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一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清顺治初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今旧城已废”。现在的镇边城即新城,城墙均石头砌筑,高约3米,估计原高4.2米,东部城墙北偏西18度;东城有一个5米宽的砖拱城门,现门洞保存完整,北城中间和南城中间对称距离处各有一个城门,三个城门都是对扇木门,南北城门处原均有瓮城,现南门瓮城基本完整;城中位线中间有一鼓楼;城北门外原有一赑屃驮碑,记载建城年代事略;城南门处原有一牌坊,工艺精美,用料讲究;城西北角、西南角和东门对称的西城墙处有三个角楼,因多年自然和人为损坏,这些附属建筑均已破坏无踪,西城墙全部和南、北城墙的大部分均建筑在西山上,而西山上的城墙破坏也最为严重。按现存的半截“创建新城”碑文记载当时驻守在本城的是:“中*把总陈应魁、哨把总杨汝栋,及潘承武、吴进等”。镇边城因为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仅隔一座山,背靠险峻的笔架山,因而自发来旅游的人很多。镇边城门

这里还是著名爱国将领张树桢少将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即英勇殉国的地方。年8月,张树桢所在的国民*陆*72师回师北上,向北平推进,支持第29*抗击日寇。作为第团团长,张率部奉命镇守镇边城,屏障南口侧翼,阻击日寇沿平绥路西进。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全团官兵与敌人拼死血战,重伤不下火线,宁死不退,8月23日全部壮烈牺牲。张树桢是继赵登禹、佟麟阁将*之后,牺牲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将领之一。

大古城

大古城位于昌镇长城外侧约十里,故城在兴修官厅水库时已淹多半,据较多的古代文献和近年文物、地理、地图界的普查,均认为此城是原属战国七雄时燕国的疆土,是秦统一后设置的上谷郡郡治所在地,在秦以后相当长的年代里,这里都曾是各代的郡县治所。明代大古城是内长城缓冲地带的重要镇所。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来的昌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