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人民*府工作报告
——年12月21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府区长张燕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昌平区人民*府,向大会报告*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全力以赴转方式、疏功能、治环境、补短板,走过了五年不平凡的转型发展历程,向着国际一流科教新区迈出了坚实步伐。
——“瘦身健体”初见成效。面对经济下行、功能疏解的双重压力,在常住人口增速回落约13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30%以上的情况下,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9%、9.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4:65,三产占比实现五连增、提高15个百分点,保持了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势头。
——城市功能不断优化。“两轴两带、三城两区”发展格局基本成型,重点功能区竣工面积突破万平方米,产城融合态势日益显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是前五年的2.9倍,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提高20个百分点。预计PM2.5年均浓度比年下降22%以上,污水处理率比年提高38%,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比五年前提高6.3%、5%。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达到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10.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的较低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引进市级“名校”16所,新医院10家。向群众承诺的件实事全部兑现。
——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举全区之力,圆满完成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APEC峰会等重大服务保障任务,成功筹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北京农业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昌平先后获得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命名,并入围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五年来,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系统实施中关村昌平园新版规划,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区、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昌平园产业收入预计突破亿元,是年的2.4倍,扩区后地均产出率由每平方公里61亿元提高到77亿元。建成各类双创空间约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回+”双创社区品牌。新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中心59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启用,“人人实验”平台、生命科学联合创新平台开通运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落户昌平,清华脑起搏器、北航激光成型等一批尖端成果就地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五年前翻了三番。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系列*策,组建大健康、能源科技、金融服务等产业联盟,引进符合“高精尖”方向的企业家,央企经济板块占全区工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8%、54%;新培育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昌平园亿元级企业由家增至家。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智行鸿远新能源汽车基地、八达岭奥莱、乐多港广场等一批项目投入运营。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7%、15.4%、12.7%,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2.2%,旅游经营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二)狠抓功能疏解和环境建设。坚持控增量、疏存量,严格实施产业负面清单制度,挂账整治违法建设和低端产业,限制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企业项目个,煤炭储运、废品回收市场和非法砂石厂基本清退,关停工业污染企业家、区域性市场14处、养殖小区15个,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累计拆除违法建设万平方米。建立“五管”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一系列配套*策措施,持续开展综合执法和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专项整治,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全市下达的人口调控指标。分解落实90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49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累计压减燃煤73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13.5万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新建扩建再生水厂8座,完成配套管线公里,解决了35个村的污水处理问题,治理中小河道17条、主要排污口98处。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居全市首位。高标准完成12.8万亩平原造林,新建改造山区生态林3.3万亩,实施封山育林和森林健康经营35万亩,5处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成开园。理顺区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实行“4+2”环境秩序管理模式,完成西部五镇等47项环境提升工程,顺利通过两次国家卫生区复审。
(三)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完成35个村整建制搬迁,4.1万动迁群众回迁上楼,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转非安置问题,回龙观“北四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东小口、回龙观地区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小汤山镇纳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累计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项,京张城际、兴延高速等重大工程进场施工,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6公里,南丰路二期、鲁疃路东延等85条道路竣工通车,水电气热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调整新设昌平城区机场巴士专线等60条公交线路,投放电动出租车辆、公租自行车辆,新增备案停车位5.6万个,老城区综合疏堵工程顺利实施。“三网”融合取得阶段性进展。完善农业扶持*策,划定“两田一园”和畜禽禁养区,引入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范集体“三资”管理,产权、林权等农村各项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基本覆盖所有保留村庄,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平均标准提高66.5%。制定实施了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工作意见,创建市级美丽乡村38个,完成延寿沟域土地整体流转试点,全面启动低收入村低收入户精准帮扶工作。
(四)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充分就业、绿色就业和大众创业,组建劳动仲裁院、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社会保障覆盖人群和待遇标准分别提高30%、6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并轨,社会救助、慈善帮扶、养老助残受益面进一步扩大。着力促进教育、医疗均衡优质发展,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个,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1.2张,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医院”工程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行新型校际联盟,中高考成绩逐年提升。组建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启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历史文脉梳理工程顺利完成,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新建收购保障性住房10.5万套,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万平方米。社区服务办公用房全部达标,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66个,参与型社区协商模式实现全覆盖。成功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坚决抓好安全稳定、防灾减灾等工作,安定和谐局面进一步巩固。
(五)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区改革部署,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关键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坚持以简*放权为先手棋,累计取消和承接行*审批事项79项,不再保留非行*许可类审批。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扩围,市场主体年均增长约1.6万户,总量突破14.6万户,跃居发展新区首位。明确国资国企改革路径,组建了昌建投、昌发展、昌旅游等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8家区属国企完成重组改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企业债41亿元、企业私募债53亿元,设立了产业引导、创业投资、双创金融等系列基金。积极探索实施PPP模式,推进了14个市场化项目,其中5个纳入财*部PPP项目库。价格调整、污染付费等改革措施全面落实。新增5个国际友好城市,外经外贸平稳发展。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对口支援,中关村昌平园怀来分园启动建设。
(六)持续加强*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向*协通报工作,累计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件、*协委员提案件。在全市率先公布行*权力清单,建立了*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了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府常务会等工作机制。完善督查工作体系,强化*府绩效管理,先后对5个镇的19名干部实施行*问责,*府执行力进一步提升。区镇村三级*务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网络问*网络行*,开通了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中小企业网上服务等平台。完成“六五”普法和第三次经济普查任务。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落实整改任务,狠抓正风肃纪,坚决整肃贪腐,*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本届区*府履职的最后一年,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三产占比继续提高约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1.49%;年度低端产业清退任务全面完成,拆除违法建设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的增量增速均保持发展新区最低;空气质量居全市前列;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总体看,较好完成了年初区四届人大六次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感受到,过去五年,是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在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中谋求转型发展新境界的五年;是我们瞄准区域定位,在发挥优势、破解难题中取得转型发展新成效的五年;是我们同心同向同力,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中汇聚转型发展正能量的五年。成绩归因于市委市*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归因于区人大、区*协的监督支持,是全区上下团结拼搏、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府,向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协委员,向各民主*派、人民团体,向驻昌中央、市属单位和各大院校、部队、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昌平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发展永无止境,前路仍不平坦。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质量不优、创新驱动力不强、产城不协调、区域不平衡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起步,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市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短板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治理流动人口过多、交通拥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必须下更大功夫;转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空间资源环境方面的硬约束不断加剧,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府工作还有不足,行*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转职能、转作风必须常抓不懈。对此,要敢于直面、勇于担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当前,昌平发展又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后,围绕落实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府明确了昌平的区域定位,要求我们做好功能疏解和功能提升这两篇大文章,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生态屏障、文化旅游、和谐宜居四个核心功能,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为昌平深化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刚刚胜利召开的区第五次*代会,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指出:今后五年,是昌平抢抓战略机遇的历史窗口期、是昌平创新潜能的加速释放期、更是昌平转型发展的全面突破期,能否把握和用好机遇,发挥区位和空间的优势,开辟创新型发展的新天地,使昌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时机、赢得主动;能否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生态,释放积累的创新潜能,形成北京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局部优势,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能否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注重顶层设计、鼓励探索实践,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关键就在这五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提高*治站位,坚持一流标准,全面改换工作参照系,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幅提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质量,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谱写好中国梦昌平篇章。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城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发展步伐,确保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为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催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领*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进一步提高,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使昌平成为创新生态全面优化、人才智慧充分激发、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力之城。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常住人口规模有效控制,非首都功能全面疏解,城市治理更加完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城乡发展步调更加协调,生活空间更加舒适;重点区域高端城市形态基本形成,智慧城市初具雏形,使昌平成为产城融合、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现代宜居之城。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保持全市领先;河流水质全面净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不断提升,城乡风貌更加秀美,上风上水的自然优势更加突出,使昌平成为蓝绿交织、山水融城、田园如画的生态大美之城。
——区域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历史文化地标和现代文化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成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居民道德素质、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区域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文明风尚和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使昌平成为历史人文、现代科技、创新精神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之城。
——高质量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全部脱贫,使昌平成为教育水平更高、医疗服务更好、就业更有质量、人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民生幸福之城。
各位代表:昌平发展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昌平转型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坚信,只要全区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跨过转型征程上一道又一道沟坎,一定能把全区人民共同期盼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一定能让生活工作在昌平的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
三、年工作建议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时间节点。综合考虑,建议年度主要预期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5微克/立方米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北京市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集中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
完善创新发展格局。抢抓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机遇,强化中关村昌平园统筹发展机制,重点聚焦三大创新载体,努力把昌平建成引领首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实施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力服务保障央企研发创新,全面提速公共服务区开发,系统推进园区产业运作,加快培育以央企为核心的创新链、产业链,尽快聚人才、出成果、见效益,着力打造国家应用型技术创新示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加快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积极组建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力争产生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稳步推进TBD核心区开发建设,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抓好国家知识产权园、计量科技创新园、赛迪智能制造中心等重大项目,聚集发展专利导航、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高端科技服务业。同步加快昌平新城东区、沙河高教园区、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共同发力局面。
强化创新驱动能力。突出抓好原始创新,大力引入和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校创新中心,集中推进清华大学科研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对接。依托未来科技城,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央企研发机构,着力uo支持一批央企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推动一批重点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加快福田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三一智能制造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服务,支持上市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潜力企业就地扩产,着力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潜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鼓励发展产业联盟、高校联盟、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完善“昌聚工程”配套*策,抓好未来科技城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引进培育领*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构建“人才、技术、资本、空间、信息、文化”六位一体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用好现有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国家高成长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未来科技城成果转化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及时承接尖端成果就地转化,鼓励本地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昌平首购首用。落实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年度创建任务,持续打造“回+”双创社区品牌,继续建设一批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形成覆盖创业全周期的空间体系、服务体系,促进创业项目尽快开花结果。更加注重发挥金融资本助力作用,围绕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聚集和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积极筹建科技金融集聚区和基金总部基地。
加快新旧动力转换。坚持“高精尖”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发展*策,完善产业评价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力争中关村昌平园产业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开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健全统一招商平台,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系统梳理重点功能区和专业园区、双创空间、特色楼宇等产业承载空间,分类实施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精心筛选一批标杆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引入一批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链项目,尽快形成新的优质增长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向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中,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前沿产业。落实全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聚集高端要素,不断提升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
深入调整供给结构。坚持以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加快打造消费升级版。编制重点领域项目滚动计划,探索土地开发、上市、开工统筹机制,全力抓前期、促落地、保进度,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持续性。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设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整合区级PPP项目库,更加积极地撬动民间投资。顺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扩大旅游、文化、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深化与京东商城的合作,继续引入优质电商项目,鼓励区内企业发展线上消费。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特色商圈,新建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商业便民网点90个。
(二)精细抓好城市治理,在疏解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打好疏功能、控人口的攻坚战。对接京津冀规划节点任务和全市部署,统筹功能疏解、承接与人口调控,进一步健全“五管四治三清”工作体系。坚持优化增量,摸清可利用空间资源底数,制定腾退空间综合利用方案,提高新增产业禁限比例和服务类功能准入标准,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主动健全市、区对接机制,全力争取高端功能和优质资源向昌平转移。加快疏解存量,坚持实行挂销账管理,强化*策、资金引导,年内退出工业污染企业30家、区域批发市场5家,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集中取缔一批小散乱污企业,全面清退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突出抓好拆违控违,再拆除违法建设万平方米,实施最严格的巡防、查处和问责制度,努力实现新生违建“零增长”目标。注重疏堵结合,落实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口倒挂村水电总量控制、房屋租赁税款征缴、自备井集中整治等系列措施,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狠抓重点村公共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深化人口综合调控改革试点,落实全市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发挥积分落户等*策的调控作用,在促进职住平衡、开展网格管理、人房业动态监测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尽快形成长效机制。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完善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机制,实现新城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加快推动街区控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镇街规划实施方案和村庄规划全覆盖。严格实行“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编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路网建设统筹,全力保障京张城际、兴延高速等重大工程;开复工道路项目60条以上,力争山区旅游休闲路、秦北路等13个项目竣工通车,把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落实供水供电等专项规划,加快昌平地表水厂、邓庄22万伏变电站、煤改电配套电网等项目建设。编制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健全地下管廊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制度。
促进城市管理精细智能便捷。组建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建立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整合公益岗位参与网格管理,实现“三网”融合、一体运行,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搭建统一的城管执法平台,促进部门履职与属地统筹、综合执法与专项执法有效衔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启动华为云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未来科技城智能城市试验区建设。多措并举治理交通拥堵,优化重点地区公交场站和线路布局,完善公交接驳停车设施和自行车道、步道系统,持续提高绿色出行比例,进一步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持续开展市容、交通等环境秩序整治,选择重点街区景区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努力实现由点线整治向区域提升、长效管理转变。巩固西部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继续实施13项环境提升工程。完善市*设施维护、占掘路管理等工作机制,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系统梳理六环路以南剩余村庄,分类施策、分步实施,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坚持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按照前期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节奏,制定工期倒排计划,尽快启动实施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制定实施天通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一揽子方案,加快推进回龙观地区行*区划调整和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小汤山、十三陵、阳坊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支持各镇、特别是山区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品牌化、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的方向,深入推进农业“调转节”,强化小汤山农业园科技辐射、旅游休闲功能,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完善“互联网+农业”营销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多元的环保农庄,持续促进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积极创建美丽乡村,提高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水平。推进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精心建设美丽昌平,着力营造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
锲而不舍治理环境污染。严格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建立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机制,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零容忍”的环境执法。继续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系统制定“压煤、控车、治污、降尘”的年度措施。坚持以减煤为主,全面消除平原地区燃煤锅炉,力争昌平老城区实现“无煤化”,再完成64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同步推广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替代。落实第六阶段车用燃油标准,继续淘汰1.4万辆老旧机动车。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污等行为。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清洁生产等措施,持续治理露天烧烤、道路遗撒等现象。完善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系统实施第二轮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南口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TBD再生水厂、昌平污泥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再解决40个村的污水处理问题,确保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2%。集中打通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尽快完成南部地区截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线36公里,力争年内将温榆河以南地区污水接入市*管网。推行“河长制”管理,实行“一河一策”,深入开展水污染溯源调查和不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力争到年底北沙河、南沙河、温榆河的昌平段水质基本达标。抓紧启动高崖口沟、兴隆口沟等行洪河道治理,统筹谋划和推进险村险户搬迁等工程,切实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系统落实大地景观实施方案,着力打造高品质城乡风貌。加大“一楔三廊”拆迁还绿力度,完成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和改造亩,加快实施沙河湿地公园、东小口运动休闲公园等项目,确保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建成开园。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亩山区造林、1.5万亩低效林改造和4.4万亩森林健康经营。健全山水林田路统筹管护机制,改善现有绿地林地的景观和功能,启动东小口地区公园绿地和生态林地整合提升工程。积极拓展绿色休憩空间,采取见缝插绿等方式,精心打造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功能。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精心打造全域景观、提升文化魅力。促进文化旅游与关联产业跨界融合,集中推进十三陵门户区改造提升,力促国家大马戏院、大明文化城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新城东区文创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抓住北京打造“三大文化带”的机遇,深入推进文物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制定西部绿色发展先行区规划,加快实施延寿、流村沟域的基础设施和景观提升工程,高标准打造长峪城、慈悲峪、西湖-湖门等一批关键节点。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坚决清退低端旅游经营场所,启用智慧旅游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四)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的获得感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就业创业*策体系、服务体系,确保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以上,借助双创支持更多人才在家门口创业,积极争创全市充分就业示范区。统筹落实社保惠民新*,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系列改革。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慈善帮扶,提升扶残助残服务水平。稳步推进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筹建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快推动镇街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0个。探索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按照户籍和工作所在地优先的原则,加快推进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建设。继续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精准帮扶和山区发展,动员全区各界力量,全面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做到帮扶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帮扶成效“六个精准”,加快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增收步伐,不断增强山区“造血”功能。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实施新一轮公共服务品质提升计划。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力度,加快清华附中昌平学校、人大附中昌平学校、医院北院区等项目建设和落地,积极引入高品质国际学校、医院。探索建立专科医联体,强化新型校际联盟辐射功能,用好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策,努力培育一批本土“名师名校、名医名院”,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力争全年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个,争创国家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积极探索中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联合培养改革试点。着力打造健康昌平,协调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系统实施医疗机构设置专项规划,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统筹考虑“全面二孩”*策影响,同步提升人口计生、就医就学等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冰雪运动。实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抓紧启动昌平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力争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建成启用、回龙观综合文化中心如期开工,新改建一批农村、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启动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努力提高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启动昌平档案馆新馆建设。
确保社会安定和谐。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新建一批“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快区、镇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建设。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抓紧建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反恐防恐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专项治理,统筹抓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监管、疫情疫病防控等工作,完善应急处突、防灾救灾、监测预警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编制实施*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积极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
明年,我们将迎来*的十九大、建*90周年等一系列大事,做好属地服务保障,是全区上下共同的*治任务和光荣职责。必须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坚持全区发动、全民动员,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安全保卫、环境保障等各项工作,切实营造安定祥和、整洁亮丽的良好环境,确保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全市改革方案,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核心,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大力推动现有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积极整合闲置国有土地、商务楼宇和工业厂房,加快规划产业用地开发,分步实施工业大院撤并改造,探索农村劳动力产业安置用房统一经营模式,积极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有效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为未来发展拓展充裕的空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系,深化混合所有制等改革试点,鼓励区属国企带头疏解功能、盘活资源,提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综合实力,全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属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税组收联动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金,同步提高收支两端效益。扩大*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按照全市部署,进一步精简行*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各类基层证明事项。用好“一会三函”等审批新*,进一步创新审批模式、优化审批流程、促进审批提速。抓好行*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和实时监控,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区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推进商事登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互联网+*务服务”,推动投资项目一站式网上审批,推出中小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