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星星点灯系列二角底寨请挺起腰杆阔步
TUhjnbcbe - 2021/6/12 17:20:00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诗曰:久居异乡思故亲,仁心不忘桑梓贫。

年年似燕归巢去,慷慨解囊总是君。

(上篇)

从未听过一个把故乡爱得如此深情的老人,从未见过把平生积蓄倾囊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老者,竟是一个久离桑梓的游子。他就是角底寨喉医名人一王金榜。

1

王金榜十五岁时,随父亲王书辰在*河沿岸,孟津,温县,济源一带做游乡郎中。父亲精熟于专治喉疾的绝技,十里八乡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有个陕西喉咙患者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家属慕名不远千里赶来相邀,王书辰带着儿子王金榜随人前往,凭借独门功夫,医院都束手无策的顽固喉疾,患者家属连连称奇。患者大儿子热情挽留王书辰父子在西安行医。最终,王氏喉科在陕西一带名声大噪,每天来求诊者,成群结队。后来知道治好第一例喉疾患者竟是西北局重要负责人赵作良的母亲。

由于遗传基因,王金榜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在喉科医治方面独竖一帜,使用中药材配比良方,后来对医疗器具作了精巧的改进,拓宽了治疗范围。望闻问切,治疗,固本,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和丰富实践依据,父亲深感欣慰,就将诊断治疗手术放心地交给了儿子,自己从事药材收集制作及药房经营之类的辅助工作。

常年在外奔波,难免思念家乡,王书辰常常会带着儿子回河南老家看看,角底寨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虽说中国解放己有数年,可人们生活仍处于穷困边缘,王书辰父子二人载誉而归,无疑在村寨里引起一阵波动,亲戚邻居登门探视,眼里满是敬佩之色,搭话闲聊,落个亲近。父亲王书辰心地善良,本能地拿出一些钱财接济这些穷亲戚和老邻居,送走一波波的亲朋,王金榜与父亲一样心里升起莫名的成就感。有时,王书辰会走进村寨那些不属近门的残障孤鳏之家探望,基于乐善好施,临别送给他们一些钱财救急,落下了个慈善老人的雅号。王金榜耳濡目染,父亲的厚道,善良,大度,在他青春时期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用一己之能力帮助那些贫困中的人们,是件多么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呀,他暗暗立誓:一定要把父亲的传统美德当作家风传承下去。

2

年,西北局负责人赵作良进京参加会议。偶遇河南人大代表谈起目前地方医疗面临的人材急需,治疗器械奇缺诸多难题时问道:你们河南地广人多,人才济济,有个王氏喉科的奇人王书辰,王金榜父子,名不虚传,老兄可曾耳闻?

“哦?说来听听。”河南代表饶有兴趣地问道。

赵作良将他去河南求医经过祥细地叙述了一番,对王氏喉科大加赞赏,说道:如果王书辰老先生愿意留在西安的话,陕西省卫生厅将正式聘请王氏父子到陕西医院工作,末了打趣道:不知河南领导能否割爱?河南代表立即表示:河南省人口众多,医疗医护人才需求更是捉襟见肘,此事省领导己有指示,选拨地方真才实学的民间名医奇医,健全医院己考虑成熟,具体工作步骤已提上日程,怕是不能如你所愿了。

河南代表回到郑州,立即向省*府领导汇报了此事,省领导非常重视,如所说属实,不能让悬壶奇才埋藏草莽,应搭台封将,为全省更多的群众服务。随即,召开会议讨论,拍板定案。河南卫生厅景医院院长王天寿陪同下,到白杨乡角底寨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村民众口一词,王氏喉科名符其实的佳绩与口碑。令景处长没跑冤枉路,回到郑州向省*府领导作了汇报,不久,河南卫生厅一纸聘用调令飞向了角底寨村。

由于王书辰年愈古稀,打算在家颐养天年,推荐儿子王金榜前去,他相信儿子的喉科治疗,足够闯出一遍新天地,王金榜随来人专车赴省城进入河南省中医医院工作。

果不负父望,年9月,国务院卫生技术经验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王金榜作为河南医学代表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其间,国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亲自传达了刘少奇的重要指示。

会议结束,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委员长朱德,与全体会议代表合影留念。这弥足珍贵的一瞬间被永远定格保存到了历史档案中。

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王金榜凭令人瞩目的业绩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在这次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厅给王金榜颁发了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奖状和银质奖章一枚。同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向王金榜颁发奖状和金质奖章一枚。并在河南郑州人民公园展览数月。

年5月,毛泽东主席到郑州视察工作,王金榜作为河南医学界代表,在省委北院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

(中篇)

3

年,角底寨村民委员会为了彰显在村民中有所担当作为,村支书张春常思来想去,找好友王金榜商量在全村寨架电事宜,方便村民日常生活,这的确是个新鲜事情,王金榜一拍大腿说:中啊,好主意。同时提议,电磨可同时列入此项采购计划之中,得到村支书赞同。说办就办,就这样王金榜与村支书张春常,开始投入紧张的采购行动。两人不辞劳苦,从温县将一应电力设备托运至郑州中站转至郑州东站。当设备己运至宜阳县时,立马组织村里十几名男壮劳力用架子车,硬是将变电压器,新型滚筒式小麦粉碎机,电线和一应电力设施徒步从宜阳拉回了角底寨村,当然架电成功与王金榜的鼎立相助有莫大的关系,新任村委班子可谓一贫如洗。途中所购物资的费用全靠王金榜想办法解决。从此祖辈相传的石碾石磨渐渐退出了角底寨村民的视野。新电磨的安装使用,提高了磨面的效律,节省了庄稼人排队推碾磨面的时间,解放了家庭主妇白天劳作,晚上加工推碾的辛苦,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需求。角底寨跨入了普及电力科技文明时代。

4

年,角底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王金榜闻讯后,风尘仆仆,从郑州赶回老家。当他听道村民的生活保障在乡*府领导的安排下基本趋于稳定后,舒了一口气,到村委找到村支书了解还有没有其它困难。

王支书苦笑道:金榜啊,你知道咱村的情况,旱圪塔,种庄稼,要看天脸色,吃碗饱饭都不容易,更别说有个头疼脑热,得个大病胆战心惊,瞧医生看病,口袋象被大风刮过一样干净,缺钱啊!

“这几年我不在家,就是找你问问咱村这样的家庭有多少?你把那些残障孤寡生活不能自力,看不起病的家庭统计一下,我先拿出钱应付一阵,希望能与村委分担一下困难,咱们要帮扶着与乡亲们一道度过缺钱看病难的难关。”王金榜说道。

王支书惊讶地说道:“好几家呐,可是等米下锅的主,借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能还上,再说乡*府的救济款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到位的呀。

“知道,乡里乡亲的,我还有点能力,想伸手帮一把,不能看着他们身陷困境,尽能力帮哪算哪吧。”王金榜说道。

很快,角底寨八九家弱老残障如,王银池,王更,王银栓等困难户被统报了出来,王金榜亲自按每户将三十,五十不等的钱送到了他们手里。

“我向村里把你捐助善款的事给大伙说道说道,让他们不要忘你雪中送炭的恩情。”支书颇有感触地说道。

“不需要。”王金榜回答道。

救急扶困,对王金榜老先生来说在社会上不知做了多和少,父亲济危博爱的遗训是他做人的信条,家门口的邻居乡亲更是他心中放不下的情结,他认为,这种事情压根就不值得炫耀。

王支书怔怔地望着玉金榜转身离去的背影,嘴里喃喃着,不知道他想说出什么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金榜老先生的胸襟更令他刮目相看。村里有这样的人,令他心生感激。

谁知王金榜老先生给贫困户捐款这个决定,一坚持,就是两年多的时间。

5

年,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角底寨村办小学第三次搬迁修建。当时村委工作的方针仍是集资,有钱出钱,没钱掏力,虽然学校图纸规划为二层结构,但不富裕的村寨仍让村委力不从心。砖,沙,水泥钢筋,木头铁钉,电线,电灯,都需要统筹安排,但群众对娃们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态度,积极性非常高涨。

当村支书王同良宣布村委决定之后,村民们纷纷投入到各自备战的状态。上山拉石砌基础的,回家检查架子车是否结实。挖地基土方的,将锨,镢头擦得锃光瓦亮,泥水匠忙着丈量放线。连穿着开档裤的娃们也在工地附近蹦蹦哒哒,撒欢儿。

村委办公室更是忙碌,接受村民们的各种捐款集资,会计王贵生满头大汗有条不紊地记录着捐款捐物名单,桌上固定电话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会计王贵生向支书王同良汇报集资情况,村民的集资距盖起教学楼还差一大截呢?王同良问道:眼下只差钢筋,水泥,估摸着还得三四万吧?

怎么办?村民们围在村委门口叽叽喳喳,有的甚至象泄气的皮球,说着放弃的话,正当几个人急得满头大汗之际。

“叮铃铃”,桌上电话响了起来,王同良抓起电话,一番嗯嗯啊啊之后,紧锁的眉头渐浙舒眉开来,大嗓门吼道:有门路了,有门路了。

大伙吓了一跳,忙问咋回事?

在郑州工作的王金榜,王彦龙父子打来电话,为支持村建小学,解决燃眉之急,盖教学所需的所有钢筋,水泥,由他们父子赞助,并许诺两天内将所需材料运回村子,保证不耽误开工。

村民们欢声雷动,积压在头顶上的乌云终于散了,人们自发地说起想扯起横幅,准备欢迎老医生回家。是啊,角底寨干群一心,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凝聚力。

教学楼在群众齐心协力,外帮民扶,和谐温馨的气氛中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漂漂亮亮坐落在角底寨的村东的空地上。

事后,为美化学校环境,王金榜又特地从郑州拉回几十株松柏栽在学校校院,如今,树木冠盖如云,苍翠碧绿。成为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当轻风徐来,哗啦啦作响,仿佛向人们诉说着王金榜老人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当然王金榜,王彦龙,还涌现出王西都,张新杰等,许多心系村寨教育事业在外工作的善良游子,他们渴望村寨培养孩子们成有用之材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动力,他们奉献是不图名利的,他们的付出是角底寨村对孩子们的文化和思想教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6

角底寨南边与东庄村毗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村路口的西面沟深三四丈有余,三米宽的土路,风剥雨蚀水冲,损毁严重,不到几年仅剩一米左右,象一条羊肠小道,对村民的出行安全造成很大危胁,十年之间,因道路窄滑,骑车,拉车掉入沟底有十余起,造成的人员伤残和经济损失,使村民倍感痛心,尤其初中学生在东庄就读,孩子们上晚自习放学回家,月黑风疾,雪厚路滑,更让家长们提心吊胆。修路护基显得更为迫切。

修路投入的资金预算数目让不富裕的村民惊讶,继尔失望。王金榜在一次探家过程中,了解到村民的窘境,一个大胆宏伟的道路修复计划在他脑海里蕴酿成型,是的,作为角底寨村的一分子,他要办成寻常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大工程。

年入冬,退修闲居期间,他携同妻子阮金娥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修路工作,从规划动工,采石,拉土填沟,拉沙,买水泥,雇佣村民投入到改变家乡道路的巨大工作量中。寒风飞雪中,经常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妈妈,观音菩萨般慈祥地站在路边手里拿着本子记录着拉石,拉土的趟数,出工者的考勤,她就是王金榜的夫人阮金娥女士,风雨无阻,面带笑容。当有人说:瞧,放着清福不享,找罪受。她轻轻地笑笑,并不解释什么,心里的那份爱丈夫的情感交织着对家乡人的贫穷落后的痛心涌上心头。她尊重丈夫的决定,丈夫的宽广胸怀使她淡然漠视了所有的委屈和闲言碎语。

经历了二年时间的涅槃,反复了两三次失败与重建,一条累计投资五十余万元,宽度拓展到八米的崭新路面出现在村人的面前,路旁沟沿的护栏内种植了十几种花草树木,如今,鲜花依然年年怒放,仿佛告知人们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界度能活出各自的风彩。又似乎在讲述着两位老人眷恋家乡修路所遇的种种磨难与经历。

有人说:他修路是有所图谋,为了名誉。上年纪的村民王冰心,王龙献老人却说:通往老村寨关帝庙旁边路边的四十余米护石,他投资修建约八万余元,得到了什么利益,我们希望更多的图名誉的人出来,这样村貌才能焕然一新,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令下一代奋发向上。村路的修成至今,再无一例村民掉入沟底是摆在眼前的不争事实。

填沟修路,曾轰动全乡镇,有记者采访王金榜老先生和阮金娥女士。洛阳晚报,大河报,郑州晚报,河南日报也多次报道王金榜夫妇的事迹。他们的胸襟气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尊重。

7

年,年愈古稀的王金榜赋闲寓居,角底寨农网改造全面展开,乡*府考虑到王金榜德高望重,村委班子领导不力,让他代理村主任开展工作,他欣然领命,积极筹备,虽然农网改造伤及了一小部分群众的利益,门前门后的树木被拔掉,小菜地被毁而遭受满怨,但他依然坚持到最后,直到工程结束,向乡*委提出辞去村长一职,乡*委考虑到不能再给老人增添压力,同意了他的要求。

如今,村寨线杆整齐,线路畅通,根除了人们私结乱搭造成的安全隐患,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8

年,阮金娥女士去世三周年纪念日,王氏儿孙们聚集一堂,村民为怀念菩萨心肠的阮金娥女士,不约而同送来礼品,由于村民众多,王家不得不举办筵席。当人们渐渐散去之后,王金榜把儿子王彦虎,女儿王艳苗叫到跟前说:本想一家人围在一起聚聚算了,却来了这么多好心的乡亲,我感到真欣慰,满足,礼单你们都记清楚了吗?”

“记清楚了。”大女儿艳苗回答。

王金榜老人严肃地说道:“记着就好,咱村大部分人家生活不宽裕,出门打工赚钱不容易,几十元够那些普通人家一个月的油盐费用了,大伙儿的心意咱领了,明天就照单子把礼金挨家挨户退回去,要不,我会心不安的。”

“好吧。”儿子王彦虎点点头。

第二天大清早,王金榜的儿子彦虎与女儿艳苗将贺礼一家一家退了回去。

(下篇)

9

当我结束逐家挨户的采访时,王冰心赶过来说道:世卿呀,王金榜还有点事情你可别忘写了,咱村上年纪的老人都爱凑热闹看个大戏,以前村里自个唱,现在逢个庙会到外面请剧团唱,这一来二去十几年了,村里每次演出,王金榜都会不拉下捐献千儿八百的,他是有能力,要我说,有能力的多了,能做到象他那样有度量的,还真是少见,他始终把角底寨看作是他的家。树梢的花再好看,树根牢牢地扎在家这片土地上。这里有他从小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他怕这些老哥老弟们寂寞,给大伙送个热闹开个心。所以呀,他哪是在炫富,是在捐献一颗血浓于水的赤子之心哪。

我点点头,回到家拿起了钢笔,我不忍心老一辈身上的那些光辉品德象流星一闪而去,暗淡在村史的记忆里,我要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一辈乃至下辈人把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

是啊,王金榜对角底寨做的公益数不胜数,大到几十万土方工程,小到人们吃水井绳,(注:角底寨以前吃水井十一口,王金榜老先生从郑州带回钢丝绳全部换去旧麻绳,保证了村民打水的安全。)村集体用的电费,(注:年,全村因闹矛盾,差元电费没上交,被变电所断电两三天。王金榜老先生听说后,专程从郑州赶回家将钱交到村长手中,方才通电。)宣传队用的锣鼓铙镲,村民家庭常用的缝纫机,事无大小,他总能在人们需求的时侯,及时出现,化解窘境。使村寨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王金榜老先生,村民们不会忘记你,角底寨因你的无私奉献而充满活力,因你的宅心仁厚,深明大义而挺直了腰杆,因你的帮扶助力而阔步向前。

星星点灯,每个村庄都有着不同生存环境和发展模式,如果说各个村寨映现在人们面前的状态象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些敢于用一枚灵石击破平静,碰撞出朵朵美丽的水花,激起人们内心共鸣充满憧景的先行者,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张世卿,河南省宜阳县人,文学爱好者,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文字中陶冶情操,坚持不懈跋涉在创作路上。

朗读者简介: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朗诵,喜欢旅游。近三年有数百篇朗诵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平台主编:逊志时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星星点灯系列二角底寨请挺起腰杆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