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一千世界皆良师八方天地入怀来从扬
TUhjnbcbe - 2021/7/3 16:45:00
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舒建新人生机遇的创造者

李蓉君

舒建新,年生,山东省青州市人,曾在『扬州日报』、扬州市国画院工作,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致公*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年至年,受中组部委派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挂职,任副州长。年8月任云南省普洱市*府副市长(挂职)。

“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是《扬州日报》同行对二十几年前舒建新的记忆;“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这是扬州市国画院同事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舒建新的印象;“他是个稳健蕴藉的人”,这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感觉。稳重而朴素,深沉而内敛的舒建新,虽然已被岁月之手磨平了传说中的锐气与锋芒,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道路,仍使众多的人对他充满了遐想、揣测和羡慕。是的,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深受上天的恩宠,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到《扬州日报》,到扬州市国画院,到中国画研究院直至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馆长。舒建新的人生似乎是由一次次“机遇”组成,殊不知这“恰巧”的前提却是早早地跑在机会之前,等待在机缘的路口。如此终会有与机缘握手的那一刻。他的人生机遇,不在命里,而是在手上。他用他的生命履迹证明了这一点。

履迹——扬州,他用心抓住了中国画和传统

“来扬州后,第一件事是看扬州八怪的作品。尽管当时并不喜欢中国画,但扬州以扬州八怪为精神核心的中国画传统氛围实在是太强了,不自觉地,传统文化艺术就在这种氛围中渗透到了你的心骨里。”扬州对于舒建新的影响,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任何人、任何评论家们都无法忽视的一个过程。

来扬州之前舒建新从没有画过中国画,到扬州日报社工作后,大量的插图、连环画等作品的即刻创作完成,使他练就了过硬的造型技巧和绘画能力。凭着这身硬工夫,年轻而有才情的他,便顺利而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正渴求人才、积蓄新生力量的扬州市国画院。进入了以中国画为专业创作方向的国画院,没有中国画创作基础的舒建新不仅没有掉队,勤学好问敏思的他,在扬州前辈书画家们的关爱提携下,竟快速地跑上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道路。那十年的创作路途中,他品读“八怪”、揣摩石涛,并用人物画表现手法拥抱江南的灵秀与抒情。不知是江南烟雨的浸润,还是扬州浪漫气质的熏陶,生于山东的舒建新竟心生别样柔情,从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到那如春柳般浪漫多情的线条和迷离陶醉的面容……

因为扬州的滋养,舒建新至今都将扬州视作他的第二故乡,有一回因看了电影《烟花三月》里的一刀鲜而勾起对扬州风味的思念,一句“咱回扬州”,随后他就身处扬州的小巷里了。

履迹——万里山河,他用情感悟了中国画的境界

对于舒建新艺术成就的分析,方家们还会归结到这样一点,就是“万里写生”。能参加亚明先生发起的“江苏省山水画写生团”不能不说是舒建新的又一重大机遇。当然,这个机遇是天意也罢,是人事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仅抓住了机遇,还奋力跑到了机遇之前等待下一个机遇的来临。

“参造化而畅心源。造化为景,心源为情,情景交融,才有意境。”作为人物画家的舒建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那次万里采风过程中,山的雄奇、水的博大,不仅激发了他澎湃的情感,更使他领悟到了生命宇宙中的大气象、大境界。他转型了,开始实现从一名人物画家向山水画家的跨越。他将山水实践的艺术目标指向了*宾虹。转型不容易,转型后要画好山水画更不容易,要踏上*家山水的路子则更是难上加难。众所周知,有着鲜明个性和深厚涵养的*家山水,不知淹没了多少亦步亦趋想走捷径的人。

“用笔于极塞实处,能见虚灵,多而不厌,令人想见惨淡经营之妙”,*宾虹的理论舒建新深味其中。他用跳跃并向外渗透的笔法实践着*家山水的积墨法。铿锵跳跃、婉转畅达的运笔;宽博浩荡、山随笔走的笔势,使他的山水在笔墨旋律的变换中,别具意象、气韵顿生。

他向画家*宾虹学,更向诗人王维学,“诗情画意”是其审美指归,“山水人物画”是其图式语言。这就是舒建新的聪明之处。

履迹——云南,他用生命触摸了艺术的灵*

近些年,跨行挂职的干部很多,可挂职的结果和意义则大不相同,挂职使舒建新收获了非同寻常的生命价值。

在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舒建新《云南履记》中,从数万字的日记和数十幅画中,我读到了云南山水的绮丽,读到了三江并流的壮美,读到了纳西族的古老和悠远,读到了摩梭族的神秘和奇异,读到了行走山水的快意,读到了风雨旅途的艰辛……还读到了人性深处的柔情和悲悯。这种悲悯之心深深纠结在他挂职扶贫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马游村很穷,三年间他用尽心力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不仅为扶贫乡争取了万元的项目资金,还利用对楚雄创世史诗《梅葛》的文化发掘和传承保护,改变了扶贫乡村民的精神状态。

舒建新用点点滴滴的履迹和心路,一笔一画的文字和图画串起的《云南履记》,让人看到了汹涌于心的感动和奇迹——他不是文学家,但他以他的足迹却踏出了文字的节奏和美丽;他不是慈善家,但他用他的真诚实现了人间的美好与和谐。

读《云南履记》,我感叹再三,难怪每当舒建新提起楚雄时都会哽咽难言,那凝结在喉的泪,无疑是对山水、对生命的爱、怜、悲、叹以及他所经历的艰难所汇集成的并流的“三江”,汹涌而激荡。这种情感无疑也是一个艺术家的大幸运大收获。

如果说—年挂职云南,他收获的是爱、怜、悲、叹。那年再次挂职普洱,他收获的则是茶马古道上的艰辛、神秘、梦想与辉煌。他认识到代表云南的只有茶马古道,它同丝绸之路一样承载并呈现着自然的博大、历史的深邃、人类的伟大和文化的壮阔。认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风格。仔细阅读舒建新的山水画,相比较于楚雄时期特别强调“动势”的山水,茶马古道时期的山水走出了外在形式的突出与强调,而让画面归于质朴、深沉与厚重。

晏明执着的唯美主义者

李蓉君

晏明,年生于扬州。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考入扬州市国画院,后在『扬州日报』做美术编辑。现为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系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美国佐治亚州肯尼索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

“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功者,他们的艺术魅力,无非是恰到好处地把技巧化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韵升华出来,从有限中找到了无限,从无限中体现意蕴,并诗化人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从意境到境界,从境界到化境。由此可见,构成作品的艺术品格核心主要不在题材、技法本身,而是对整个大自然的生动景象,经过人格化的情感创造一种物我相融、宛然天成的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一种诗情般的意境,这便是山水画创作中的灵*。”晏明的这段创作感悟,道出了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唯美和诗情画意就是他的创作准则。

了解晏明其人,还会得到一个启示,通向诗意的路径不一定是高大上的理想和形而上的“玄虚”,步步为营的积累也能有朝一日走进清幽绮丽的“深山”。

作为画家,晏明不是个性张扬的人,却是极其坦诚而有主见者。与其相谈,他会毫不避讳地说他对市场的在意,说他的画是画给大众看的,认为中国画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得意于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他的作品的喜欢。他也会开宗明义地告诉你他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观,他强调并推崇当今日益尴尬的“传统”,希望在当今浮躁的时代,创作出让人宁静的可居、可游的唯美山水。

存在决定意识。往往一幅画的真正内涵,并不一定能在迷幻氤氲的色彩水墨上获得。透过繁复的墨色,从画家这个主体存在的客观状态,就能审度品味其作品中的逻辑起点、思维轨迹和艺术真实。晏明的近于直白的坦诚、不绕弯道的主见、世俗意味的价值,以及近似简单的绘画逻辑,似乎与他那云气缥缈的山水画很有距离,但他却给出了一个启示,通向诗意的路径不一定是高大上的理想和形而上的“玄虚”,步步为营的积累也能有朝一日走进清幽绮丽的“深山”。在此,不妨先跳开画家流溢着诗情的山水画,感知一下一个真实的晏明。

晏明的坦诚应该缘于他的严谨。与晏明对话很特别,他不粉饰自己,也不妄自拔高自己,甚至时不时还会将被高置的“晏明”拉回地面。由于他的画总给人脱离现实环境的感觉,以至于人们对画家产生了种种理想化和形而上的关联与猜想。有评论家评论他的画是“天人合一”,“人与宇宙的对撞”。“天人合一”他很认同,他说自己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而对“人与宇宙的对撞”这个将他的艺术观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评说,他很不以为然,说“不要玄乎,要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最真实的道理”。有人问:“您画的是理想中的状态?”他纠正:“不,是理想中的风景。”有人问:“您山水中的人物表达的是您理想的象征吗?”他否定:“不是,是为了景致更生动,空间感更强、技法难度更大。”他承认,严谨得自家传——他那做扬州文化研究的父亲。在他心里父亲就是“严谨和深入”的人,“父亲标满注解的辞海至今让我感动”。因为严谨,晏明绘画创作的每一步都不务虚,每一个细节也都不是得自偶然。

严谨则务实,务实则自省,自省则有方向判断。晏明的主见应该来自于他的自省。他的绘画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时风,他从自身的条件和感受出发,架设着自己的艺术路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扬州市国画院学员班三年学习结束后的晏明被分配到了扬州日报社。很快,晏明发现自己不具学历优势,而决心报考美院,经过两次努力,晏明如愿进入中国美院(浙江美院)。自认性格中不具豪情的晏明又选择了传统山水画。毕业后,为“脱贫”他做过雕塑,做过环艺做过平面设计。中国画的情结让他重新回归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他发现,画地域山水画(写实山水或山水写生)已不乏有成就者,他即为自己选择意象山水,“画想到的,不是画看到的”,“要画山外的山,天外的天”。他说他的山水画创作方向是美、是意境、是回归自然,他要呈现出自然界一瞬间在心里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象,他要给生活在忙碌浮躁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如宋代郭熙所说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诗意的山水世界。“诗化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这是晏明的艺术理想。他力求“松树、山石、云气与人物做到天人合一”,试图“用图式表现诗意的境界”,这就是他实践其“诗情山水”的逻辑起点。

“诗情山水”是“以古诗词意为载体,以意象思维为依托”的山水画创作。“固守”传统的晏明不愿放弃一切可资传承的文脉,同时,他又非常主张向当代审美靠拢。他说,中国画要画出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趋向。因此,他在力求保留传统风骨、传统笔墨的同时,也试图从题材选择、构成意识、构图形式等方面向当代审美靠拢,以期引起当下人们的共鸣。他尤其重视将西洋绘画的光影和色彩结合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当然,看晏明的画,你会发现那些色彩已经不是单纯的西洋色彩,那赭红、石绿与藤*流漾渲染出的,全然就是与唐诗相应和的华美、悠远与庄严。由此,一个古典的、唯美的、时尚的、文气的、有情调的山水画新样式就出现在了近时期的江苏画坛中。

现代性,是现代人晏明对话时代的一种语言。传统,是艺术人晏明寻找来路的永远的母题。他说,古人的博大和精微我们远远没触摸到。

晏明,一位记录诗意山水的旅人,一手传统,一手现代,从世俗人情出发,从生活真实出发,走向王维的春山,走向韦应物的野渡,走过孟浩然的故人庄,走过柳宗元的寒江雪。

王野翔矛盾中前行的“朝圣者”

李蓉君

王野翔,年8月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任扬州市国画院专业画师,副院长。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秘书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省『工程』学术带头人,文化部优秀专家。

在扬州,王野翔是个好人——在扬州圈里圈外的口碑中,他画好、为人和善。出扬州,王野翔依旧是个好人——在众多师友的评价中,他画风正、才艺强、腼腆宁静、不逾规矩。不过,就像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海面下面往往蕴藏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走近王野翔,走进他的画语境界,你会发现,看似一个面的王野翔却是多棱的,在严谨中藏着诗性,在朴实中藏着灵秀,在内敛中发散着个性,在谦和中支持着笃行……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激撞起的旋流,便推动着王野翔在艺术之旅中迈进。当然,“创作出契合时代脉搏无愧于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的使命感,才是王野翔从一名普通画家成长为江苏省重要中国人物画创作骨干的关键所在。

他言与自悟,得拐杖更得慧眼

“我特别要感谢扬州的一些老师,如朱旭、曹植洪、王春仁、王嘉仁、杨志坚……”

在接受采访的第一时间,王野翔执意要求记者先听完他对过去的一段叙说。成长在“文革”时期的王野翔醉心于美术,尽管那是一个“喧闹”不乏“文化”气氛的年代,但被工具化了的美术已像一座杂草丛生的花园,纯粹而美丽的真艺术早被湮没其中。所幸,懵懂而渴求真知的他及时遇见了一批有着良好艺术素养的老师们,老师们珍藏的精美的图片资料,以及他们无保留传授的正规绘画方法,使得他如同得到了一根拐杖,顺利地踏上了艺术旅途的第一步。日后,他凭借着第一步打下的扎实的素描色彩基础和造型能力,又顺利地进入了他服役部队的美术创作班。而后,部队熔炉一般的锻造,又使得他以全面的技能和完善的创作能力进入到了天津美术学院,这便为他日后的成功创造了一个眼界和技术的平台。

王野翔的这段叙说,与其说是感恩,倒不如说是“强调”;与其说是经历,倒不如说是对艺术之旅正确起步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经历的复述中,更明白了一点,就是得到“拐杖”后要会将“拐杖”变成慧眼,慧眼才能辨别艺术创作的正确之路。这一点,他已经用成绩证实了。

工笔与意笔,重描述也善抒胸臆

“从油画到版画,从连环画到中国画,在艺术处于不成熟阶段,什么都想学……”

那后来,什么使王野翔真正决定了自己的方向的呢?是机缘——对中国传统艺术内涵的认识、启发心智的老师的相遇,以及对中国艺术发展之路的思考,使得他选定了中国画;扎实的造型能力以及叙说性表达的意愿,又使他在工笔画领域里扎下了根;或许是对美的天然敏感,或许是画家何家英笔下的朴实、灵秀、纯真的女子的感召,王野翔便把女子作为其种种美好情愫的象征和寄寓的对象。这便有了日后在全国大展中为他赢得最初荣誉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征途漫漫》等。

王野翔毕竟属于扬州的,学院的正统规范却掩盖不了他血液中的率性与逸趣,尤其在他回到扬州市国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耳濡目染、笔墨浸淫、扬州书画家所传承的扬州画派所特有的写意精神、写意画所带来的书写的畅达与抒情的快意,使得他一时将林泉隐士的放达与从容引为艺术生活的话题和参照。

尽管多为正大题材表现的王野翔,常被圈里圈外看到“规矩”的一面,但多年写意画的笔墨驾驭和性情释放,使得他近乎于宗教般庄严、宁静、纯净的画面多了许多灵动、超然与雅致。

潮流与笃守,随“时代”不迷本心“

在‘万里写生’的路上,看到朝圣的藏民一步一叩拜地朝向圣地。艺术信徒若能如此,何事不成?……”

王野翔如此他问,也如此自问。朝圣者的虔诚震撼着他,而他的震撼却感动着我。其实,追溯王野翔的艺术历程,便会发现,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个始终向着心中的圣地——艺术理想跋涉的艺术信徒。

或许,每一个从艺者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但要给宽泛而无形的理想找到一个“落脚点”,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它既需要“判断选择”又需要“苦心笃守”。上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撞开中国久久封闭的艺术之门,瞬间,多元形态的冲击让很多艺术实践者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中国文化建设”的使命让王野翔有了明确而正确(日后证实)的选择——走传统之路,并进行了辛苦的实践。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艺术的发展再次带来机遇,只是商品意识的创作和物质培养的小资情调的语境,使得他再次“不自信”地“落伍”了。史诗感的中国画创作,是他近几年来的创作命题和追求。因为,他觉得,当今这个好年代应该是中国文化艺术出成果,并拿出“史诗”巨制的鼎盛年代。

大义与自我,讲个性不舍责任

“真正的大艺术家决不会漠视国家大文化的价值……”

采访中,看似腼腆随和的王野翔,他的眼中却始终有一种坚定得近乎倔强的光彩。他说他对“主旋律”这个词有很强的认同感,一个画家没有起码的民族意识,不把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美感诠释表达出来,那么,这个画家即使再有个性特点,他的画也一定“大”不了,一定不会带来一种整体的共鸣。

这些年来,王野翔苦苦做着绘画以外的功课,他钻进了“精神与气质”的大命题中去了。他一改过去较为单纯的形态上的审美,而上升为内在生命价值的审美。因此,他创作了“国学大师”系列,祈望用自己的笔将代表中国气质的一代宗师的人格魅力,传递并影响到更多的国人,唤起大家对业已忘却的精神气质的重新审美。他还创作了“西行”路上的见闻。题材虽不宏大,但寻求内心神圣价值的意图还是显见的。

不管是工笔还是意笔,一笔一画地构筑精神的“航母”(王野翔语),尤其是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航母”,显然是艰难和辛苦的。但他依然心甘情愿地在痛苦中笃守,在痛苦中准备。

从扬州市国画院跨进江苏省国画院的王野翔变了,他的画,降低了色彩的绚丽,偏离了女性的话题,疏淡了泉林的悠游,多出的是叙事和表达的厚度、高度与责任意识。从南京回到扬州家中的王野翔却没有变,岁月之流和空间的跨越似乎都没有改变他一贯的谦和、儒雅、朴实和真诚。

李鼎成红尘世界里的追梦人

李蓉君

李鼎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年1月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曾任扬州市国画院专业画师,北京荣宝斋·荣宝艺术品拍卖公司副总经理,新加坡大鼎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及多种报刊主编等职。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入选全国第八届、第十届美展等国内外重大展览。

对于扬州艺术界,“李鼎成”堪称是一种符号——一种个性的符号,一种浪漫的符号,一种才情的符号,一种多情的符号,更甚至于也是一种不羁的符号。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李鼎成闯进了扬州,他的个性才情与浪漫不羁,尤其是他那些张扬挥写着自我语言与性情的画作,不时在扬州艺术圈产生阵阵波澜。时至今日,尽管李鼎成已离开扬州许多年,但他潇洒的身影、抒情的笔致、弦歌似的吟唱,乃至另类的情态,仍在不少人的话语中生动着。只是,他那在今日大时代广阔艺术道路上策马扬鞭的身影,让人在遥望中更多出了些许朦胧与猜想。

事实上,抒情、率性的背后,凝聚着李鼎成不安分、找冲突、破规矩的实践和思索。而行万里路,采万里风,大量人物风情素材的积累,则使他追梦的脚步更进一步抵达诗意的深处。

梦起一种诗意的生命存在

李鼎成的画,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吸引人的磁场,有人看到了新,有人看到了性,有人看到了美,有人看到了媚,有人视为异端,而更多的人却将之奉为诗意。是的,“诗意”诚为如斯!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题:《梦回南国》《秋歌已远》《随风而逝的歌声》《闲云独去》《依旧青山》……这是画*,也是诗眼。再来看看一组画面:冲撞的彩墨、纷繁的组合、茂密的丛林、简远的流泉、清悠的天籁……这是画的序列,更是诗的节奏。

读李鼎成的画,容易让人陷入是“客观决定主观”,还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矛盾与猜想中。不过,从他的作品里,我们更多得到的是超越客观经验以外的一种超验感受——一个超出大众对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认识的经验之上、感觉之外的物质世界,经由他敏锐的感官与直觉,而产生、捕捉并予以表达呈现的“自在之境”。这种超验性便可以让我们判断,诗意是李鼎成先天的生命信息,因此,梦就随着他生命中一个一个诗章的起始而生发、远行。他的梦更起于象征生命本源的大海、泉流和树木丛林。

梦境红尘里的诗意弦歌

读李鼎成的画,如同阅李鼎成其人,容易因他强烈的表象特征而忽略了其丰富的内在细节,李鼎成作品中的抒情、灵动、率性、反叛等已然成了他风格的指代。然而,与之静处中,一幅幅画面竟拉你走进一个个幻境,在一曲曲诗意弦歌中,画家丰富的心性与作品多样的语言便噼啪绽放、精彩呈现:

华丽中的冷艳、热闹中的悠远。李鼎成擅用色,他的作品中浓绿、明*、艳红、湛蓝分担着不同的角色,或为主角或为配角的色彩与主体人或物,上演着一个个旖旎委婉的故事片段。浓丽而华美的主角看似进行着红尘世界的生活秀,然而绚丽之中透出的幽幽冷冽,却让人参悟到了红尘之外的悠远。

轻松中的端凝、放达中的细腻、快意中的沉着、灵动中的蕴藉、朦胧中的精微。随适不拘是李鼎成的特性,他为人豪放、率真,作画轻松、放达、快意。率意挥写,情到笔至,但却不见刀砍斧削的荒率与粗疏,对艺术虔诚的态度和对绘画技术的熟练驾驭,使他任性的笔底,留下了温婉、端凝、细腻与蕴藉。李鼎成是一个多情种子,他善感敏觉,他对生命世界有着丰富的感知,浩繁的生命信息却又被他智慧而精微地简而化之为一种似有若无、无中生有的环境气氛和生命意象。

冲突中的宁静、变化中的统一、浪漫中的庄严。在许多人的眼里,李鼎成属于那种兴奋型艺术家,求变化、找冲突、破规矩伴随着他整个的实践过程。与许多人为求个性与变化而左冲右突的面目全非不同,李鼎成深入骨髓的诗人气质,使浪漫、宁静与悠远,坚定成他永远不变的艺术审美之帜,无论时间变化还是主题变更,其画面情境永远都传递着诗性的庄严,甚至神性的静穆。

追梦心中永远的诗意圣地

充满诗性的生命,总会在追梦的途中跋涉。李鼎成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末,刚走出学院的他,就走进了扬州,因为扬州有梦——辉耀在中国画历史上的“扬州八怪”,托起他心中的诗意圣地。在扬州的日子,他一定常常徘徊于古城的街巷中,一定如所有的艺术青年一样,试图经历一场穿越历史和时空的文化邂逅。可能在一个时期里,已经很大程度消隐了的扬州文化,使他求而不得,日后就转求他方了。他一直没有停下他追梦的脚步。他踏寻过云南的丛林中的幽秘,他在九寨沟撷取五色湖水净化过梦境的天空,他在西藏与神灵有过交会,他在*大漠感受过生命的绚丽……

“只有天分高、胆子大才能谈到创造。而创造的价值又取决于见识和功力。”李鼎成深谙程大利先生之语意。天生随性“不安”的他,如今却越发地沉潜下来,行万里路,采万里风,大量的人物风情的素材积累,使他的作品于“无意识”中不自觉地担当起了艺术之“大”的责任。

于轻松中求深刻,很难!但这却是李鼎成的绝活。他说画画要有“醉态”!这倒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所作出的一种“姿态”,也不是为灵感而找的借口,“醉”于李鼎成来说却是艺术情态,他有酒亦醉,无酒亦醉,醉了,才能在滤去虚妄中获得真实。因此,反叛中的传统、沉醉中的警醒,是他心性于作品中的又一呈现。

别人以醉态遮掩虚妄,而他却在醉态中洞见心性。李鼎成——红尘世界里的追梦人,让性灵之梦和自己特立独行的身影,独立成了艺术界的一道风景。

高德星心象世界的缔造者

李蓉君

高德星,字恒庐,祖籍辽宁,年出生于南京,年调入扬州市国画院,年由扬州市国画院调入南京书画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

高德星以传统神韵与现代构成共建的极具个性的花鸟令扬州画人至今难忘。年,对石涛及“扬州八怪”极为推崇的高德星,以其不俗的格调和异乎常人的笔墨理解,而得到时任扬州市国画院院长杨麟的大力推荐,并破格调入扬州市国画院。年,他调入南京书画院而离开扬州,但他的艺术生命已然与扬州产生了不可分割的交集,他的作品里有扬州书画先贤的血液,而高德星的艺术语言和情味却丰富着今日的扬州画坛。他那深幽、静谧、旷远、奇异的心象世界,更是东方哲思和辩证美学对现代艺术创作的一种启发。

从前闻知高德星,有神秘感,寥落简淡的笔痕墨迹,似花非花的画面呈现,若即若离的意象气息,都好像他那双半醒半梦的眼睛,有真切的亲近感,却又那样的杳渺不可接近。如今感知高德星,多钦佩意,纵横无碍的遣笔用墨,丰富多姿的物象表现,奇诡复杂的意象空间,也仿佛他若愚若讷的个性,在安之若素的淡定中,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息和变化。因为高古淡远和捉摸不定,高德星的作品似乎一直都让人难以真正走近,然而走进去细心探究,猛然发现,他的绘画路径原是最有迹可循的。高德星其实是一位眼光独到技艺高超的建造师,他步步经营,用前人的钢架建造了自家的大厦。

构建:从传统长河中收集“建材”,因而德星“大厦”古意盎然

凡中国画创作,皆以谢赫的“六法”为旨要: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象形,曰随类赋彩,曰经营位置,曰传移模写。高德星也不例外,“气息高古”声誉的赢得,可见他绝不止于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简单遵循,更在于对古人对传统的直接借鉴和吸收,重点体现在用笔、色彩与构图三个方面的猎取和引用。

老辣清旷的笔墨追寻:笔墨是中国画的灵*,从高德星早期的绘画作品中,便可得知他对笔墨意义的自觉认知。在魏晋碑帖的浸淫中,他得到了古朴与厚重的审美意趣。他体察赵之谦、吴昌硕绘画中着意强调的书写性和发挥到极致的骨法用笔,他当然也学习、拿来并玩味着他们笔下的纵横挥洒和老辣超迈。无疑,对于笔墨的格调,高德星推崇的是八大山人,对八大山人超凡、高古、清旷而富有禅意的笔墨的追随,奠定了高德星艺术面貌的品调与质地。

沉静绚丽的色彩需求:尽管中国画一贯主张以减弱五色代表的世俗世界的迷惑,而进入水墨蕴含得更为广大的宇宙世界,但色彩依然是画家对丰富的生命姿态的反映手段。好作品往往也因色彩的运用而增添许多情趣与韵味。高德星着意水墨的丰富,也着意色彩的绚丽。他感悟林风眠与墨的对话中的色彩之光,也琢磨体味任伯年构成强烈体积感与质感的色彩语言。看高德星的作品,相信观者一定会被他奇诡华丽的靛蓝、赭红所吸引,那些色彩流动的质地与光影,谁说不是任伯年与林风眠的遗风呢?

诡异奇崛的构图探索:经营位置是中国画对空间范围的谋求,也是情绪与志趣的呈现。中国画的“大”与“小”,体现在笔墨气势里,也体现在构成空间里。高德星以八大山人的险峻立下自己的结构基础,以潘天寿的奇崛形成自己的造势方式,在领略他大开大合造境手段的同时,不经意,又会被突然跳出的轻灵简淡的章法所挑逗,那种灵逸简远何尝不是宋代马远的造境经典。

如果拆解开来看,高德星的每一个绘画元素都可在传统中在先贤处找到根源。在浩瀚的传统中吸取有用于自己的价值,需智慧,既要有对自性、本我、生命途径等价值确认前提下的清醒选择,也要有对繁杂元素统领和驾驭的手段。对于传统的学习,高德星用心也用手,他是一个诚笃的行动者,中国画画法与笔法在他数以千计的实践磨砺下日渐走向丰富和圆融。手上的畅达,也就为他对更广阔更深远的心意的传达做好了充分准备。

创造:以中国哲思为理论引导,因而他构建了自成体系的“德星世界”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石涛画语说尽了艺术创造的法则,传统可以继承,但继承并不表示自我实现。优等的材料并不等于优秀的创造,它还需要有优秀的核心理念。“一切有才能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总是善于有分析有批判地对待前人的艺术创造,根据需要汲取有益的养分,用之于反映时代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理念。”高德星以扬州八怪的时代性和个性显现为榜样。他的反叛与创造,体现在他对传统构图定式的打破和重新构建。他的创造源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精神和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山水情怀。他打破的与其说是构图定式,不如说是打破了习以为常的空间概念。他的画不作二维、三维观,而是介于没有物体边界又有物体边界、没有空间边界又有空间边界、没有叙事边界又有叙事边界的自由切换的灵活空间。看他的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都能体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虚实相随、动静相因、简丰相应、平险相彰的哲思妙理。这些辩证的构建逻辑,使他的画蕴藏着无限的“变”的能量。高德星常有“德星世界”见诸画款,“德星世界”一定就是在千变万化中照见恒定审美与价值的心象世界,这就是高德星构建的艺术大厦。

在“德星世界”里,花鸟画有了山水的格局,山水画突出了宇宙的浑朴,工笔呈现着写意的率性,写意不失工笔的精微,繁复中暗示宇宙之孤寂,冷逸中却又透出生命底色的华丽。高德星是个奇人,奇就奇在他对艺术的天然敏觉、超常定力、理性选择和自觉创造。人奇才能艺殊。

李夏扬州岁月让我受益终身

黑竹

李夏,祖籍广东台山,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年考入扬州市国画院。现为南昌大学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安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革”结束后,扬州市国画院从停办状态恢复。为重振画院,在继承清代“扬州八怪”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创新之路,院长李亚如决定趁着“文革”后恢复高考之机,招收一批学员,以作重点培养。画院计划招收10人,报名的却有多人,经过精心挑选后,最后只有7人进入扬州市国画院学习,李夏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入学的还有顾扬、陈绍棣、郑晓珊等,那是年。

回忆起当时的求学生涯,李夏依然饱含幸福之情。那时,扬州市国画院名师众多:老院长江轸光先生早年留学东洋,和画家傅抱石是同班同学,中国画功底深厚;院长李亚如是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兼诗人;王板哉老先生是齐白石的弟子;吴砚耕女士是扬州小写意画派的传人;李圣和女士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宗静风先生是小写意画家;薛锋先生是以研究“扬州八怪”而著称的理论家;董庆生先生是徐悲鸿的弟子。还有在连环画、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的鞠伏强、高顺康、朱旭、郭荣等一批优秀中青年画师。这些画师对李夏的人生观、艺术观及画风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扬州市国画院为学员们制定了旨在全面提高学员素质的学习计划,并安排画师细心传教:班主任是董庆生老师,日常教学的是江南先生,教美术史的是薛锋先生,李圣和先生教工笔花鸟、书法和《古文观止》,王板哉先生教写意花鸟……老师们不仅仅只传授绘画技巧,而更为重要的是夯实他们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尽管学生很少,但是在管理上却一点也不放松。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钟,是他们练习书法的时间,有著名书法家着笔细心传教,那时的李夏明白了“书画同源”的含义,真正领会了用笔的“起承转接”。开始的三年他临摹柳体,后来他又转临颜体,最后他专攻米芾的行书。除了书画基本功外,在扬州市国画院里,李夏受益更深的是古文的学习:画院强调诗书画印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不仅有李圣和等先生的悉心指点,还专门从扬州中学请来了古文老师。李夏说,这是最有别于其他美术学院之处。在扬州市国画院的那几年里,李夏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的古典文学。

年,李夏结束了学习阶段,留在画院工作。年,吉林人民出版社为了出版一本国画年历,向当时所有著名的画院和美院发出证稿函。在所选的13幅国画中,李夏的作品入选了,这对李夏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励。年,李夏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著名国画家刘文西教授的研究生。

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三年中,刘文西教授从基础造型训练、国画技法、国画创作及绘画研究等方面系统地对李夏进行了训练。刘老师曾亲自带李夏去陕北体验生活,写生作画,手把手地教他画速写,让他逐渐体会到笔墨与所表现对象的关系。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李夏的毕业创作入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师生作品全集》。刘文西对他的毕业评语是:已基本具备了独立研究和创作绘画的能力。年,研究生刚毕业的李夏就担任了滕王阁陈设的总设计师。

4年,刘文西教授首次招收了唯一的一名博士生也选定了李夏,李夏就此成为江西唯一的美术学中国画博士,又一次来到刘文西老师身边。其间,刘老师更多的是从创作思想、创作道路上对他进行指导。

数十年来,李夏致力于中国画传统艺术的研究,坚持将中国画传统的研究与对大自然的体验写生相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画的创新之路,画出了一批具有其个人特色的中国画作品,逐渐形成了他质朴而清新的绘画风格。他参与绘制《经营谋略》一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好书奖;中国画《群众的贴心人——邱娥国》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画《都市美容师》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铸铜贴金壁画《滕王阁》,为江西省委招待所滨江宾馆的会议大厅及宴会厅创作大型中国画《红色摇篮》《盛世繁花》。作品多次被国家级博物馆、国内外各级美术馆及私人收藏,曾在日本、法国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中国画展览。

在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时,他也注重美术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性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出版论著6部,发表论文10多篇,还获得了国家级科研成果等多项奖项。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千世界皆良师八方天地入怀来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