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近700年北京城随着人口环境的变化,水源
TUhjnbcbe - 2023/5/2 0:18:00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通俗的讲就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从古自今,大部分城市都是位于河流或者海边(因为便于取水和航运交通)。比如说国内的广州,上海,南京,青岛等城市,国外有伦敦,东京等国际化都市,都是紧靠着水。充足的水资源支撑着这些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但是有一些缺水的地区,因为有了一些人工的引水工程,也可以发展有国际化的大城市,这当中最为鲜明的城市就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大沙漠中,依靠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水坝引水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大部分北方的城市都是缺水的(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多,人口基数大,人均用水量少)。在我国的华北平原,因为超采地下水都造成了地面的沉降,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而北京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目前有人口多万,年城市用水超过了40亿立方米,相当于个西湖的水量)。北京是一座历史古都,从70多万年前,山顶洞人在此生活,到多年前成为元朝的都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替,成为全国的*治文化经济中心。北京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水对于北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元代到现代北京城水源地的变迁。

在元代建都北京(那时候叫元大都,其实金朝北京就成为北方的*治中心了)起,北京这个地区是水网密布,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比如说延芳淀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湖,水面面积可达方圆数百里,在清朝后期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消失)。而且北京西面被太行山东段山脉,北面和东面被燕山山脉西段所包围,可谓是“三面环山”,地理位置极好。永定河,温榆河以及潮白河的河水从海拔上千米高的山区冲向北京城,给北京城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北京成为和周围地方相比最为适宜耕种和居住的地区。

通过这些天然的河流人们开凿运河把水流引入城内,供给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远离河流的区域,人们通过打井取水的方法来获得生产生活用水(当时的北京地下水位很高,很轻易的就能获得清洁的地下水资源)。从元到明至清朝末年,北京城的用水都是像上面所说的解决的。而北京胡同中的“胡同”两字在蒙古语中的就是水井的意思,说明了当时水井是平民百姓用水的主要来源。

可是历史的进程到了近代,随着北京人口的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年还成立了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自来水厂-孙河水厂(主要的水源就是温榆河,少量地下水作为补充)。而便利的水资源的获取,使得北京城的用水量越来越大,原本自然环境所拥有的淡水资源越来越显得短缺了。但是在年成立前的北京人口不过多万,人均淡水量有多立方米,还是可以通过日常节水来实现平稳的供水。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人口呈现指数型增长,节水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节流不行,只能开源了)。于是在年,在永定河上游(河北省怀来县境内)修建了官厅水库,这也是华北地区第一座大型水库,这座水库成为了60年代北京城最为主要的水源地。时间流转了仅仅6年,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水资源需求的矛盾有逐渐凸显出来了,在年初,人们又在北京城的东北方向,潮白河的上游修建了更大的供水型水库-密云水库。该水库建成后成为了京津冀主要的水源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的供水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保障北京的水资源供应,在年密云水库停止了向河北和天津地区供水,特供北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就会想,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是随着当地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能一直无限满足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想到了从水资源多的地方引水到北京,来解决北京城水资源危机。解决这个危机的方案就是“南水北调”。

其中“南水北调”主要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而中线工程的目的地就是北京等华北缺水的地区。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过多公里的引水渠道,进入缺水的华北地区(终点位于北京的团城湖)。该工程从02年到14年底完工,历时12年,终于结束了北京城用水的危机(也可以说缓解了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虽然现代的北京有了分散化的水资源供给,但是我们还是要有危机意识,也要通过科学的用水方式,主动做到“开源,节流”这四个字,我们的首都北京才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

大家对从元明清到现代,北京水源的变迁的历史了解了么,欢迎留言讨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700年北京城随着人口环境的变化,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