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城纪精选河水带不走这些人的名字杭州
TUhjnbcbe - 2023/9/15 1:01:00

本文导读——

城言城语李郁葱

史如镜,照着的是人的光荣和局促。

谁把名字写在水上?在运河南端生活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史书上留下了斑驳的光晕,并不那么显眼,但从历史的构成来说,这些人正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

他们是历史的基石。

在这些人中,他们或不诡不随,或刚正不阿,或重诺守义,或勇于担当……而这些,构成了杭州这座历史名城的城市气质,这些都是流过我们这座城市的沧浪之水。

站在今天的河岸上去看历史,这些人大抵属于沉默的那种,如果不是有心人发掘出来,在史书中甚至出于遗忘的边缘。

好在我们没有忘记,有些品质,一直都在暗中传承着。

夏诚水彩画作者:张甜甜

正文从这里开始——

运河南端的那些人

任轩/文

因河而兴的运河南端,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明清时期从此地走出去的官员中,有那么一些人,皆有过御史的官履。在历史的微光中,他们不诡不随、刚正不阿、不计私利、为国为民、重诺守义、勇于担当的事迹虽非广为天下知,却也在各类故纸堆中熠熠发光。他们不仅为自己搏下青史佳誉,也为历史上拱墅知识分子的品格风貌凝聚了一股清风。

夏诚:犯颜苦谏,忠烈报国

公元前年冬,汉高祖刘邦率32万大*御驾亲征,在白登山被匈奴兵围了七天七夜才脱困。但是,多年后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仅几乎全*覆没,其本人还成为俘虏。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年,即明正统十四年,史称“土木堡之变”或“土木之变”。

土木堡之变,成就了两个杭州人。一个是著名的于谦,一个是鲜为人知的夏诚。在土木堡战役中阵亡的扈从文武京官有67位,其中御史9名,夏诚为其一。据载,夏诚是为明英宗挡箭,身中数矢,血溅御衣而亡。读史至此,我不禁有了一种浅陋的联想:如果没有夏诚,或许就没有于谦的英名传世了,至少不会有英宗的复辟和于谦的被杀,纵然于谦的结局会一样,但故事一定不是今天我们能了解到的那样。夏诚的事迹,散见于史籍,或列入“忠烈”,或以“忠义”录之。夏诚,字克诚,祖居杭州城南,后徙居拱墅哑巴弄附近,宣德四年中举,历任河南、山西、江西等道监察御史,清慎有志操,以贤能闻。史上,怀来县和杭州均有奉祀夏诚的地方。杭州西湖北山街中段玛瑙寺东边,旧有褒忠祠,专祀夏诚,配有画像。

说起古代犯颜苦谏者,大多身死于非命。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时的田丰,永乐十九年()朱棣拟第三次亲征鞑靼时的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元吉、刑部尚书吴中。夏诚虽未被下狱,未被诛杀,未被迫自杀,但在犯颜苦谏不成之后,跟随明英宗亲征,每遇敌,就将自己挡在英宗身前,奋勇直前,这正是他对忠诚精神的践行。

嘉靖《仁和县志》卷九就将夏诚与褚遂良、胡世宁并举,载为“忠烈”,评曰:“夏诚死国忠烈,若褚遂良、胡世宁者,心则忠矣,而亦品为忠烈,其有说乎?岂知遂良、世宁以忠报国,濒死不顾,不曰烈哉!须知三公之在当时,幸而为胡,偶尔全生,不幸为褚为夏,未免殒命异地,则皆然也,故均以忠烈与之。”

夏诚刚直不阿、忠烈可嘉。忠于谋国,拙于谋身,可谓夏诚等明代士大夫采取直谏手段时的心态写照,也是支撑明代官员直谏的道德力量。在他们心中,只要动机端正,问心无愧,采取激切手段未尝不可。他们总是心怀美好,希望皇帝的不能接受只是暂时。即使皇帝终究没能醒悟,他们也相信自己的*见和忠心会对后世有借鉴。夏诚狼狈苦谏,为国捐躯的事迹,不仅体现了明朝官员的敢言敢谏之风,也是当时运河南端官员刚正不阿、不计私利、勇于担当的品格和忠诚义烈、为国为民之气节的写照。

钱琦:不诡不随,仁者之勇

距康熙最后一次南巡已逾四十年,乾隆即将南巡的消息又从紫禁城里传了出来。究竟是封疆大吏揣摩出了乾隆的心思,还是乾隆果真被封疆大吏说动——关于乾隆首次南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无论如何,乾隆动了下江南的心思了,是真的。

乾隆首次南巡出发时间为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但南巡之事的确定,则在乾隆十四年()十月。乾隆十五年()四月,向导大臣努三兆惠与*廷桂及直隶、山东、浙江等省的督抚官员一起,终于将皇帝南巡全线道路勘查完毕,南下单程旱路共里,分为33站;水路共里,分为19站。回京单程旱路里,分为28站;水路里,分为17站。往返水旱两路共计里,分为97站。

这正是君臣皆大欢喜的时候。然而,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封奏折就呈现在乾隆面前,时为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辛酉)日,夏至才过去两天。写奏折的人,便是钱琦,当时的身份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被参之人,正是当时乾隆的爱将、炙手可热的两江总督*廷桂。

乾隆看了奏折后,召问钱琦:“你的消息从何而来?”钱琦回答:“风闻奏事,臣之职也。所奏不实,臣之罪也,臣无所辩。若问所从来,臣不敢妄引他人,致塞言路。”乾隆肯定了钱琦的这番话,但认为钱琦说的“浮费多金,并虑及将来该州县等身家性命莫能自保,则言之不免过当。”但*廷桂被钱琦参了一本之后,“颇加敛束,民情大安”。

当时*廷桂得宠,又奉命勘察、修建南巡御道,虽做法苛急、民怨四起,却无人敢怼他。这时候,钱琦挺身而出、上奏弹章。于是,各路官员纷纷拜访钱琦,想看看能有如此胆量的人,究竟是何样貌。他们以为钱琦必定是个有谔谔不群之状的人,没想到却貌如妇人、弱不胜衣者。

钱琦幼时,曾被魏定国称为奇童。十五岁那一年,由于文采出众,为其家乡的父母官,即当时的仁和县县令胡作柄赏识。胡作柄每个月都要召集县里的优秀学子聚一次,让大家坐在一起切磋文艺、交流学习。或许是出于胡知县公务繁忙之故,每次的聚会都在早上。钱琦的家住在余塘巷,离县衙大约二十里,每次赶会,他都四更鼓响了之后就出门,走到武林门外,再沿着城墙走西湖、过长堤,到清波门等城门开。有时候,遇到下雨天,只好脱了鞋子走到仁和县衙,由于路况不好,乱石按藏,往往在雨天的时候,当他到了县衙,两只脚板都磨出了血。胡作柄见此情形,于心不忍,就让他住在衙门里读书。然而,好景不长,胡作柄后来被罢官了。钱琦只好一边摆摊,一边读书。后来,他的一位族叔受他坚韧的行为和读书的志向感动,资助他读书。年少苦食的经历,让钱琦一生“于人世纷华名利,视若浮云”,连乾隆也屡称他为人“谨慎”。而在朋友圈中,也得到是个“清而和、坦中率真”之人的评价。即便官场中如大臣杨景素等与他格格不入者,也因为了解钱琦为人“素行高书,生无他肠”,并不太为难他。

乾隆十六年()二月,钱琦抵达台湾时,任巡台御史,在台时间虽然只有19个月左右,却兢兢业业,于推进台湾地方文教的发展、造士育才、传播中华文化,乃至台湾的*事和内*方面多有革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离台之际,台籍人士对钱琦称颂不已,特立《巡台钱公去思碑》,“书其功于石,以昭不朽”。

赵大鲸:相国之师,论宦警世

赵大鲸,初字学川,后改字横山,别号学斋,拱墅枯树湾人。因为殿试成绩优秀而入翰林,其后又八试内廷,皆深得皇帝嘉许。赵大鲸曾担任过两次督学,三次主持考试,四次参与乡试、会试阅卷。《湖墅小志》言之“桃李门生几满天下。”袁枚称其“提倡后学,爱才如命……所识拔者,云蒸霞起”。这几乎满天下的门生数量究竟是多少,谁也不知道。但有三个人,却是名留青史的人物,即吴云岩、纪晓岚、翁方纲。

作为纪、翁二氏的受知师,赵大鲸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卷三)》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先师赵横山先生,少年读书于西湖,以寺楼幽静,设榻其上,夜闻室中淅淅声,似有人行,叱问:“是*是狐,何故扰我?”徐闻嗫嚅而对曰:“我亦*亦狐。”又问:“*则*,狐则狐耳,何亦*亦狐也?”良久复对曰:“我本数百岁狐,内丹已成,不幸为同类所扼杀,盗我丹去,幽*沉滞,今为狐之*。”问“何不诉诸地下?”曰:“凡丹由吐纳导引而成者,如血气附形,融合为一,不自外来,人勿能盗也;其由采补而成者,如劫夺之财,本非己物,故人可杀而吸取之,吾媚人取精,所伤害多矣,杀人者死,死当其罪,虽诉神,神不理也。故宁郁郁居此耳。”问:“汝居此楼作何究竟?”曰:“本匿影韬声,修太阴链形之法,以公阳光薰铄,阴魄不宁,故出而乞哀,求幽明各适。”言讫,惟闻搏颡声,问之不复再答。先生次日即移出。尝举以告门人曰:“取非所有者,终不能有,且适以自杀也,可畏哉!”

这则故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窃取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还要失去,并且有惹祸上身的危险。而这可谓赵大鲸专门给学生们讲此故事的深意所在。他希望他的学生们,在学之时,能踏踏实实,切勿走剽窃之捷径。同时也希望他们日后能不断加强个人内在修养,为官能清正廉明,谨守本分,不该伸的手不要伸,不该拿的东西不要拿。

赵大鲸另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他和永贵的一场对话。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永贵,将任浙江巡抚之际,拜见赵大鲸。赵氏也并不啰嗦,直接就问:“你上任后,准备先抓哪块工作?”永贵回答:“惩办贪官污吏!”赵大鲸听后,仰面大笑,说:“如果是把赃款赃物都据为己有的贪吏,你就不用惩办了。”永贵闻此,满脸愕然,只好再问:“这是什么道理?学生实在难以理解。”赵大鲸便将道理讲给他听:“贪赃据为己有而不行贿上司的,上司早就惩办他了,哪里还用得着你去惩办。如今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官吏,总是把贪污来的东西,留一半给自己,另一半分别行贿比自己职务高的人,甚至为了升官,全部致上。这就是暗劫民财,纳己谋爵。”赵大鲸讲官场贡媚营私,上下固结,牢不可破的现象剖析给永贵听,又担心他听得一知半解,不能真正领会,所以他进一步说:“你没有看到那些捉强盗的吗?为什么会有腰缠万贯的强盗没有人去捉拿他们?因为他们早就与官勾结,拿抢来的东西为自己筑好了靠山。所以你看捉到监狱里的那些所谓强盗,不过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宵小之辈而已。”言及此,永贵也彻底领悟了老师的心意,起身再拜称谢:“若非恩师,无人能对我说这些话,学生定照您的意思办。”赵大鲸此番对永贵不吝于醍醐灌顶的肺腑之言,正像及时雨一样,润了永贵的心,也纠正了他差点就迈上的施*弯路。永贵巡浙有廉声,想必有着赵大鲸切中时弊之论的时时提醒。

高人鉴:慧眼识人、重诺守义

光绪六年()秋,某日,仓基上的湖墅码头边,停泊着一条船,船上坐着两个人在话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坐谈良久之后,年龄稍大者缓缓说了一句:“君明年五十岁了,此番别后,我将撰写一副对联提前给你祝寿。”说此话者,是大名鼎鼎的清朝中兴名臣、湘*水师首领彭玉麟,这一年他已64岁,他对面坐着的正是49岁的高鹏年。就在这一年冬季,高鹏年收到了彭玉麟寄来的贺联:“随园后身,曲园高弟;严江学博,钱江诗人。”十六个字,却将高鹏年的生平隐喻其中。

彭玉麟与湖墅高氏家族的渊源,不可谓不深。彭玉麟的恩人高人鉴,即是高鹏年的堂伯父。

年,彭玉麟十七岁,由于遭遇家庭变故,他只得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养活自己和母亲。读书的地方,叫石鼓书院。打工的地方,是衡州城的协标营,工作内容就是帮忙抄写文稿,后来补为马兵。道光二十二年(),高人鉴出任衡州知府。某一日,高人鉴偶然见到彭玉麟的手抄稿,惊叹:“此字体奇秀,当大贵,且有功名。”即刻召见彭玉麟,见其“长身立玉,英迈娴雅”,高人鉴更加喜欢了,遂当场决定让彭玉麟到他的署府读书。闿运讲到此事时写道:“亲课之如严师,绳摘疵谬,不稍假借,然评语辄奖借,每有他日柱石名臣之誉。”言下之意,高人鉴亲自教彭玉麟读书,并且时常对人说彭玉麟日后必成为国家的柱石之臣。高鹏年记述高人鉴行状时说,高人鉴常笑着对人说:“我们这些为官之人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的,能够识拔贫苦读书人为国家未来储备柱石人才,也是我的光荣,岂能为一时之利猎取名誉?”可见高人鉴深知培养一位国家股肱之臣并不简单,而作表面的*绩文章却很容易可以为自己赢得名利。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此,彭玉麟入高府读书之后的第一次县试,所有人都认为他的成绩肯定是第一名,但发榜后名列第三。过了几天,县令召见他,问:“以文章论,你应当列为第一名,但为什么结果不是,你知道原因吗?”彭玉麟谢答不知。县令道:“高知府对我说,彭某他日名位不可估量,一时之得失,都可以忽略不计。如今他在我的府中读书,若县试定为第一,外界必然流言蜚语认为非彭某有真才实学,而是高某爱屋及乌之故,反倒成为他终身的污点。”彭玉麟深受感动。

高人鉴不仅有善于相人之名,更有不辱使命,重诺守义之名。道光十八年(),高人鉴出使琉球,办完册封之礼后,就在下榻的地方散步,见到一间屋子里有一副棺材,且写着:天朝参将某公之柩。这让他感到诧异,便召人询问,得知是乾隆年间奉命册封琉球的使者团中的某位,因病逝于此地。高人鉴问:“为何不将灵柩带回大陆?”那人回答他:“海船忌讳载柩。”高人鉴说:“这是俗忌,何足虑!我来带回去!”于是,他便去和“副使”(俞樾本文如此,或当为正使,因高氏乃副使)商量,但对方不同意。高人鉴对他说“我们二人就像他一样,也是奉册封之命而来,万一也死在此地,难道也无法回归故里?就请用我的船来载吧,即使因此而沉溺于汪洋,亦无悔!”但是,与高人鉴同船的人,又不同意了。高人鉴大怒道:“我的船,我做主!”在高人鉴许舟子重利加威胁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下,舟人答应了。船开出还不到一天,就遇海上风浪大作,满船的人纷纷责怪归咎于高人鉴,数十人请弃柩,高人鉴坚持不肯。风浪越来越大,请求的人越来越多,其势汹汹,有的人甚至已将灵柩抬到船头。高人鉴一面命人设祭,一面穿戴整齐以身伏柩上对众人说:“你们把我也一起丢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相上前想把他拉回,却被他怒骂:“谁敢动?我意已决!我不顾俗忌,以一柩连累大家,不把柩投入海中,我有何脸面面对生者!然而把柩带上船是我的决定,若我不与柩一起投海,我又怎么对得起死者?!”相持间,风浪退去,此后一路风恬波静,安然而归。

此故事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钟毓龙《说杭州》皆有记载,故事详实。不过,据台湾学者曾焕棋所考,高人鉴带回的灵柩并非乾隆间册封琉球使团成员,而是随同高人鉴一道的册封使团成员周廷祥之棺。高人鉴为官忠勇,任册封使不辱使命,在运棺之事上重诺不移、坚持道义,为世人称颂。林则徐曾赠其一联:破万里浪,披一品衣。

编辑李郁葱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纪精选河水带不走这些人的名字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