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故事与乐器有关,说起乐器,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很多种,但是您见过完全用泥土制成的乐器吗?这种乐器就是“埙”。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并以其简单的型制和特有的“土”声,被人们称之为最接近人性的乐器。在怀来县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会吹埙还会制埙,他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科举。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位制埙人张科举吧。
我现在来到的是怀来县古竹乐器厂,制埙人张科举就在里面,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在古竹乐器厂的一间工作室内我们见到了张科举,他温文尔雅,看到我们的到来,十分热情。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埙有年的历史;《乐书》中记载“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它的声音如秋天之凄美,似时光般悠远。一曲埙乐吹起,那犹如天籁般的远古清音便悠然飘起,它的声音幽深、缠绵、醇厚似浓酒,让人听得如梦如幻。闻听埙乐,人的心灵仿佛开朗于人与自然之间。
据资料记载,埙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发展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乐器。张科举第一次接触古陶埙是在22年前。当时,他对埙充满好奇,竟无法相信如此简单的泥罐就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机缘巧合之下,张科举与“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拜师学艺的四年里,他不但学会了吹埙,同时更是学会了陶埙以及葫芦丝、巴乌、排箫等器乐的制作。但他依然对埙情有独钟,一直专注至今。
埙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乐器,从接触埙到吹埙以及制作埙,张科举慢慢的迷上了这种其貌不扬的土质乐器。当时还年轻的他,却下定决心要把爱好作为职业继续下去。爱人刘振敏与他有共同爱好,兴趣相投,两人携手回到怀来办起了乐器厂。
如今,张科举虽然办起了拥有十几个工人的乐器加工厂,但是能制作陶埙的只有他一人。出自张科举之手的埙种类多种多样,梨形埙、牛头埙、辽代人面埙,每一件埙的制作必须经过选土、和泥搅拌、沉淀醒泥、顺路揣揉、捏胚制型、教对整形、选位开孔、定音磨光、烧制成型等八道大工序,小的工序有几十道,最后再进行雕刻美化,道道工艺无不精准讲究。
这间大约30平的屋子就是张科举平时制埙的工作室,比较简陋,屋子里有一个拉胚机和案板,在一排架子上摆满了埙的半成品。
张科举说着便拿起一团醒好的泥巴,顺手在案板上揉了起来。埙的外观看似结构简单、大同小异,却蕴含着精细的工艺和独到的匠心。
张科举说音调和演奏效果为埙的制作提出了难题和挑战,埙的泥坯制作不算困难,但音准是最关键的难点,要制作出音调准确的埙,对乐理知识也有很大的要求。张科举不仅要学习、研究埙的手工制作,还要学习乐理知识以及音乐背景。为求品质,多方求教,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制埙的精工巧匠。
在与张科举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制埙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恪守。为了传播陶埙文化,培养青少年对古埙的兴趣,张科举还受邀到学校里为学生讲授埙文化和埙的制作知识。
张科举被评为张家口市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二十余载坚守制埙事业,他为之痴迷,为之奉献,无怨无悔。
张科举在埙的制作上一直坚持一丝不苟,正如他说的,人有人品,埙也有“埙品”,它有一种厚德载物、坚实、包容、不争的品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埙这种吹土而歌的乐器,将这一迄今已有七千年历史的古乐器根植于现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