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和朱瞻基两代打击下,蒙元的势力已经瓦解,分裂为瓦剌和鞑靼,瓦剌名义上臣服于明朝廷,鞑靼则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延续,汉族*权一向擅长挑拨离间,总是扶持较弱的一方打压较强的一方,也先在瓦剌上位以后,明朝终止瓦剌贸易,要求购买粮食被拒绝,矛盾激化,双方剑拔弩张,这是开战的根本原因。
也先邀请了漠北漠南各部,总共拼凑了16万*队,貌合神离,也先的叔叔阿喇,鞑靼大汗脱脱不花,都认为进攻中原就是送死,完全是出工不出力。帝都的三大营名声远扬,但那已经是当年朱棣打造出来的,时过境迁现在都是儿子一辈的人,已经20多年没打过仗,明朝特有的屯兵制,父辈是*人儿子还是*人,但儿子不止一个,所以*队编制就不断膨胀,*费开支巨大的问题一直困扰到末期,表面上三大营兵力强盛,实际真的是纸老虎。
从纸面实力来看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本钱,其中率先发难的也先直属*队围攻大同,宣大防线一直都是明朝重兵集团,朱祁镇御驾亲征带领三大营,作战目的很清晰,就是从外面包围对方,这也是宣大防御一直以来的战略构想,但是几十万人行动迟缓,中途就收到大同沦陷的消息,加上出兵仓促粮草不济,只能折返,返回途中又没有及时撤回居庸关以内,遭到对方突袭,土木堡之变短短时间,几十万*队溃散,皇帝被俘。
惨败的原因有很多,完全推卸给太监王振太偏颇,过于脸谱化了,他还真没那么大权力,三大营的*权是皇帝掌握,决不允许他人染指。三大营中最有名的神机营,就是土枪部队,那年代的火枪无需瞄准也打不准,就是靠人齐射,人在装弹,人在装火药,轮番上前齐射,后面还有多门火炮支援,如果是筑好营垒两*对阵,火力确实非常强大,但在行*移动过程中,烧火棍还真没用,一支当时装备优良的火器部队,没有打就溃败了。五*营多是当年收编北元的降兵降将,骑兵为主,朱棣当年有名的手下朱能就是其中之一,土木堡之变中朱能的儿子朱勇战死,就是隶属五*营,也是当时唯一还有抵抗能力的明*一部。三千营在朱祁镇时,已经从骑兵变成六七万人,但战斗力几乎为零,日常活动基本属于帝都的保安团。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地理,土木堡属于今天的河北怀来县,附近同属怀来县还有一个近代战役有名的地点——新保安,傅作义嫡系35*,就是平津战役在新保安被全歼,同样是没有及时东撤,被合围在狭长地带然后围歼。*事角度来说这两次有相似点,及时突围东撤到居庸关,至少不会全*覆没。此时脱脱不花带兵攻击居庸关,久攻不下,如果明*主力折返,有可能把这北元残余彻底聚歼在长城脚下。
最后因素就是人,皇帝亲征好大喜功,摆排场看重声势,天朝的一些老毛病都集中在这场战役中,实际作战部队只有20多万,实际队伍有50万人,就像一个庞大的旅游团。一方面降低了*队机动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不必要的粮草供应量,分数不同指挥系统也很混乱,三大营和地方部队20多万,完全可以分兵不同路线,即可以互相掩护侧翼,又可以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可惜承平日久,此时明*没有实际打过仗的将领,而且皇帝志得意满,事必躬亲,别人也说不上话。
历代战争都不是看纸面实力,只有汲取教训才能避免莫名其妙的惨败,明*被也先几万*队击溃,可能是战前所有人都无法想像,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